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一、内容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现状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文化遗产日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英文文字采用“中国文化遗产”,“China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文化遗产歌曲《寻找与守望》《通知》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

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

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全国“文化遗产日”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选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而是确定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样做旨在使这个“文化遗产日”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济南举办。

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四、种类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2001年昆曲1项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

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1项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传统文化之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

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高度重视,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建设江西先进文化的能力。

江西省文化厅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精神,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省级保护中心,具体指导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认真抓好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弋阳腔的基础上,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建档工作,制定了发展规划和保护目录。

此外,充分利用各级宣传机构和媒体广泛开展了宣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全省已确定62个项目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1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全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

【江西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项)弋阳腔青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赣南采茶戏南丰跳傩乐安滚傩神婺源舞鬼永新盾牌舞兴国山歌全丰花灯婺源歙砚星子县金星砚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术婺源三雕艺术铅山连四纸制造工艺技术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传统瓷业建筑技艺【江西省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2项)民间文学:麻姑仙女传说《苍海桑田》毛衣女下凡神话传说民间音乐:客家唢呐《公婆吹》万载得胜鼓民间舞蹈:吉安灯彩永新盾牌舞婺源舞鬼(婺源傩舞)德安潘公戏(布帐傩)南丰跳傩崇仁跳八仙乐安滚傩神(乐安傩舞)民间戏曲:弋阳腔青阳腔广昌孟戏宜黄戏婺源徽剧赣南采茶戏万载开口傩宁都中村傩戏民间曲艺: 武宁打鼓歌(锄山鼓)新干摇钱树(莲花落)全丰花灯于都古文萍乡春锣宜春评话永新小鼓民间美术:南昌瓷板画绘画技艺婺源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瑞昌剪纸金星砚制作技艺乐平古戏台建筑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民间手工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瑞昌竹编技艺会昌滕器上栗传统烟花制作工艺婺源歙砚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工艺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术湖口草龙制作工艺民间杂技:丰城岳家狮生产商贸习俗:景德镇瓷业习俗樟树药俗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万载夏布制作工艺进贤文港毛笔制作工艺南丰蜜桔栽培工艺李渡烧酒酿造工艺万年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萍乡花果手工工艺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消费习俗:赣南客家民俗赣南客家围屋习俗上犹客家门匾习俗婺源茶艺安义黄洲宗山米粉制作工艺人生礼俗:石城灯会民间信仰: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空间:婺源乡村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是一般大众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江西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它制作技艺精湛,工艺独特,是江西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研究、弘扬江西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宜春脱胎漆器、会昌手工技艺藤器、婺源歙砚、铅山连四纸、星子金星砚、上栗烟花制作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术和婺源“三雕”艺术等是江西丰富的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

民间文学江西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她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忠实地记载了各个历史阶段中人民的社会生活、道德信仰、乡风民俗和人情风貌,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江西民间文学作品中,有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有庄谐皆备的人物传说,有追根溯源的地名由来,还有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风俗传说,更有具奇思妙想、寄托人民群众美好向往的民间故事。

“七仙女下凡”的美丽传说和著名的“麻姑文化”就是取自于江西浩瀚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两朵奇葩。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鲜明的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追求和审美要求。

江西民间舞蹈源于商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项目种类繁多,形成了主要以傩舞为代表的宗教祭祀舞、以赣南采茶歌舞为代表的表现生活的舞蹈、以模拟动物为特征的江西灯彩和以革命政治内容为特征的江西苏区歌舞四大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丰跳傩、婺源舞鬼、萍乡傩面、乐安“滚傩神”崇仁跳傩、德安布帐傩、吉安灯彩、永新盾牌舞等。

曲艺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

曲艺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联, 多数与民间音乐、各地方言关系密切。

江西曲艺源于商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共有四十五个曲种,其中有特色的曲种有新干莲花落、于都古文、萍乡春锣、瑞昌船鼓、全丰花灯、永新小鼓、宜春评话、武宁锄山鼓歌等项目。

传统戏剧戏剧是用语言、歌曲、表演来刻画人物的表现形式。

江西传统戏剧历史悠久,剧种丰富多样,就其演唱声腔而言可分为高腔、弹腔、昆腔和采茶花鼓腔四种,各种声腔优美流畅,极具地方特色。

主要剧种有赣剧、弋阳腔、青阳腔、广昌孟戏、宜黄戏、吉安戏、瑞河戏、赣南采茶戏等三十余个。

其中弋阳腔源于南戏,产生于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我国古老的四大声腔之一。

民俗民俗是老百姓所制造,长期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

江西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对研究江西的历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民俗有景德镇瓷业习俗、婺源茶艺、进贤文港毛笔制作工艺、赣南客家习俗、樟树药俗、万年稻米习俗、鄱阳湖传统渔业习俗、南昌婚嫁习俗等。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真实反映他们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

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传播的口头性,曲调的变易性等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