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复习微专题—电学实验之安阻法与伏阻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习题选编 含解析
高考复习微专题—电学实验之安阻法与伏阻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习题选编 含解析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微专题—电学实验之用安阻法与伏阻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习题选编
1.某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实验的操作过程为:闭合开关,读出
电流表的示数 I 和电阻箱的阻值 R;改变电阻箱的阻值,记录多组 R、I 的值,并求出 I R 的值,填写在
I
E=______V,内阻 r=________Ω。(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将锌、铜两电极插入水果中,电动势大约会有 1V 多一点。小明同学 找来了一个土豆做实验,如图所示,当用量程为 0-3V、内阻约 50kΩ的伏特表测其两极电压时读数为 0.96V,用欧姆表直接测“土豆电池”的两极,测得内阻 r 的读数为 30Ω。小丽同学用灵敏电流表直接接”土 豆电池”的两极,测得电流为 0.32mA。粮据前面小明用伏特表测得的 0.96V 电压,由全电路欧姆定律得内 阻为 3kΩ。小明认为上豆的内阻为 30Ω,小丽则认为其内阻为 3kΩ。以下关于两位同学实验过程的分析, 正确的是_________。
7.某中学高三物理兴趣小组的一位同学,发现了一块比较特殊的电池,干是他组织了几位同学利用以下
器材来测量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A.被测电池(电动势在 10V~15V 之间,内阻未知)
B.电阻箱 R(0~20 ) C.定值电限 R0(阻值 5 )
D.电流表 A1(量程 2A,内阻较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电流表 A2(量程 0.6A,内阻较小)
3 / 27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5.一同学测量某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题图所示是该同学正准备接入最后一根导线(图中虚线所示)时的实验电路.请指出图中在器材操 作上存在的两个不妥之处。
(2)实验测得的电阻箱阻值R和电流表示数I,以及计算的 1 数据见下表: I
U
R
得到如图(c)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得到水果电池的电动势为 _______,内阻为________。
7 / 27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11.某同学要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器材仅有一个理想电压表、一个电阻箱、一个开关和 导线若干,该同学进行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13.为测量一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 (1)在下列三个电压表中选一个改装成量程为 9 V 的电压表. A.量程为 1 V、内阻大约为 1 kΩ的电压表 V1 B.量程为 2 V、内阻大约为 2 kΩ的电压表 V2 C.量程为 3 V、内阻为 3 kΩ的电压表 V3 选择电压表________串联________ kΩ的电阻可以改装成量程为 9 V 的电压表。 (2)利用一个电阻箱、一只开关、若干导线和改装好的电压表(此表用符号 V1V2 或 V3 与一个电阻串联来 表示,且可视为理想电压表),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电源电动势及内阻的实验原理电路图__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原理电路图进行实验,读出电压表示数为 1.50 V 时,电阻箱的阻值为 15.0 Ω;电压表 示数为 2.00 V 时,电阻箱的阻值为 40.0 Ω,则电源的电动势 E=________V,内阻 r=________ Ω。 14.现有一电池,电动势 E 约为 5V,内阻 r 约为 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50mA。为测定该电池的电 动势和内阻,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图中 R 为电阻箱,阻值范围为 0~999.9Ω,R0 为定 值电阻 V 为理想电压表。
2 / 27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A.小明的方法不正确,因水果电池本身有电动势,故不能用欧姆表直接测其内阻 B.小明的方法正确。因水果电池本身也是一个导体,可以用欧姆表直接测其电阻 C.小丽的测量结果十分准确,除了读数方面的偶然误差外,系统误差很小 D.小丽的测量结果不准确,因为水果电池内阻很大,用伏特表测得的电动势误差很大,因此计算出的内 限误差也很大 (2)为尽可能准确地测定一个电动势和内阻未知的电源,实验室除了导线和开关外,还有以下一此器材 可供选择: A.电流表 A1(量程为 0-0.6A,内阻约为 1Ω) B.灵敏电流表 A2(量程为 0-0.6mA,内阻约为 800Ω) C.灵敏电流表 A3(量程为 0-30μA,内阻未知) D.滑动变阻器 R1,(最大阻值约 100) E.滑动变阻器 R2,(最大阻值约 2kΩ) F.定值电阻(阻值为 2kΩ) G.电阻箱 R(0-9999) ①实验中应选择的器材是_______(填器材前的字母代号)。 ②在方框中画出应采用的电路图。
(2)保持开关 S 断开,调整电阻箱的阻值,再闭合开关 S,读取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及电阻箱接入电路中
1
1
的阻值。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可得到多组电压值 U 及电阻值 R;以 为纵坐标,以 为横坐标,画出
U
R
8 / 27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1 1 的关系图线(该图线为一直线),如图丙所示;由图线可求得电池组的电动势 E __________V, UR 内阻 r _________ Ω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第二次将电阻箱 R1 的阻值调为 R0=30Ω,再闭合开关 S1、S2,多次调节电阻箱 R2,记录每次电阻箱
的阻值
R'及对应的电流计的示数
I,作出
1 I
1 R
图像如图丙所示。由两次操作测得的数据求得电池的内阻
为_________Ω,电流计的内阻为_________Ω(保留整数)。
9.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测电源电动势 E 及电阻 R1 和 R2 的阻值,实验器材有:
端_
__(选填“并"或“串”)联一个阻值为_
__Ω的电阻(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值)。
(3)该同学在实验中测出多组电流表 A 的电流 I 与电阻箱的阻值 R 的实验数据,作出 1 —R 图像。在坐标 I
纸上做出如图所示的图线,由做出的图线可知,该电池的电动势是__
__V,内电阻为___ ___Ω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值)。
(3)若实际电流表 A 的内阻不可忽略,则 R2 的测量值_____真实值(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丙同学使用 1 个电阻箱(0~9999Ω)和 1 个电压表(0~3V,内阻很大,可视为理想电压表),设计了
1
1
如图(b)所示的实验电路,改变电阻箱的阻值 R 得到多组电压表的示数 U,以 为纵坐标, 为横坐标,
箱的示数 r2,则电阻 R1 的表达式为 R1=_______。
(2)该同学已经测得电阻 R1,继续测电源电动势 E,该同学的做法是:闭合 S1,将 S2 切换到 b,多次调
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 R 和对应的电流表示数 I,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如图中所示的 1 R 图 I
线,则电源电动势 E=_____V。
(3)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测量结果,在测出上述数据后,该同学将一只量程为100 mV的电压表并联在电流
表的两端.调节电阻箱,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33 A时,电压表的指针位置如题10-2 图所示,则该干电池的
电动势应为
V;内阻应为
Ω.
6.某同学要测量一电池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实验器材有一个电阻箱 R、一个开关 S、导线若干和一个灵
电阻箱 R(最大阻值为 99. 9 )
开关 S 导线若干。 (1)根据所给实验器材,画出实验原理图。
(2)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如下操作:调节电阻箱 R 的阻值,记录多组电流表的读数 I 和电阻箱的对应读数
1
1
R,以 为纵坐标,R 为横坐标,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 -R 图像如图所示,则电源电动势 E=________V,
F.电键
G.导线若干
实验中为了保护电路,用到了包括电池和定值电阻 R0 在内的几种实验器材:
(1)在虚线框内补充实验原理图,并在图中表明所选器材的符号:
5 / 27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1
1
(2)同学们利用实验数据做出了通过电源的电流 I 的倒数 和外电路电阻 R(R0 除外)的关系图线,即
R/Ω
8.0
7.0
6.0
5.0
4.0
I/A
0.15
0.17
0.19
0.22
0.26
1 /A–1
6.7
6.0
5.3
4.5
3.8
I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的方格纸上作出 R 1 关系图象。由图象可计算出该干电池的电动势为
V;
I
内阻为
Ω.
4 / 27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如下表格中。
(1)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坐标点,如图乙所示,请在坐标系中作出图象____________;
(2)由图象求得电池的电动势 E ___ ___V,内阻 r ___ __Ω;(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3)上述方案中,若考虑电流表内阻对测量的影响,则电动势 E 的测量值_____真实值,内阻 r 的测量值 ____________真实值。(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现用下列器材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待测电源 E(电动势约为 4V) 电流表 A(量程为 0 ~0.6A,内阻不计)
(1)第一次,闭合 S1,断开 S2,调节电阻箱 R1,测出多组电阻箱的阻值 R 及对应的电流计的示数 I,作
出 R- 1 图像,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的电动势为__V,由此图不可以求出电源的内阻,原因是_______。 I
6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