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我们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在《群书治要》中论述的官德修养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就讲一讲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一)关系到官员的成败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就是关系到官员自身的成败,在《群书治要》的《大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都误解了。
说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才不敢学习传统文化了。
因为它告诉我们德行很重要,而财富不重要。
其实这是对这一句话的误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德行是财富的根本,而财富是德行的枝叶花果,外在显现。
像我们学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也必须能够延伸到哪里。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
外在的财物、身份、地位、名声等等,要靠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
在《中庸》上也有这样一句话,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一个人要想获得福禄寿名都齐全,那怎么样呢?必须得有深厚的德行。
正如孔老夫子在评价舜王的时候,他总结的这句话。
舜王,他被列为24孝之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后母、他的父亲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三番五次的要致他于死地。
但是舜王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能够得父母的欢心。
虽然得了天子之位,仍然还去田野去豪气。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做儿子的孝道没有尽的圆满。
后来,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他的后母,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
这个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得到福禄、寿名齐全,也必须培养自己深厚的德行。
而在《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在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在外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还喜欢靡靡之音,住着又高又大的房屋,墙上还雕着花纹。
以上这几种情况,如果有一件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
你看古人,他看一个人现前的所作所为,他就能够评价出、推断出这个人以后的兴衰成败。
比如说,在史书上,都有这样的故事。
最后的结果和这个人预测的一模一样。
他们是靠什么来预测的呢?是因为这些人熟读圣贤经典,他们看到了一个人现在迷恋女色,又喜欢玩物丧志,该甘于饮酒,没有节制,喜欢靡靡之音,住着太过分奢侈的房子,那么就能判断出他以后的结局了。
而我们看了这一句话,我们要非常地警醒。
特别是在魏征的小注上,这样写了一句,说更何况这几种情况我们都做到了呢?这几种情况做到了一件都会没有不灭亡的了,那么更何况有的领导者这几件事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吗?所以这个就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对自己的自身成败非常地关键。
在2013年的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审议时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的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
但是,一着不慎,毁于一旦。
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
如果搞不好,领导干部的岗位就真会变成高危职业。
他还说,我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
同时,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领导者要重视自己的官德修养,否则的话就可能使自己的努力毁于一旦、前功尽弃。
而且我们既要在反腐败的过程中,重视制度的建设,同时也要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他还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
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
心中要有敬畏。
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这都是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守住道德的底线,不要做那些违法犯纪的事。
(二)关系到民风的善恶第二,官德修养也关系到社会民风的善恶。
在《群书治要•礼记》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这句话说得很好,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所命令的,而是服从他所行为的。
因此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边的属下就一定会有比他更加喜好的。
因此,上级领导所喜恶和爱好的东西,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他都是社会大众人民的表率。
在《说文解字》上,把这个叫“教”,定义为“上所示,下所效”。
这也强调了领导干部的率先示范的效果。
实践也确实证明,上行则下效。
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所以在《孟子》上也说了这样一句话,应把那个有仁德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
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却处于高高的位置,这就是等同于把他的过恶传播到广大的民众。
这也说明了领导干部的德行,关系到社会民风的善恶。
(三)关系到国家的盛衰第三,也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上也说了,总结了国家盛衰的原因,说了这样一段话,说“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大凡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君主、领导者继承太平之世已经很久了,社会风俗逐渐变坏也不觉悟,政治逐渐腐败也不更改,习惯于乱相,安于危机,而且还逸乐看不到这些危机。
“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有的沉迷于欲望的享受,不理国家政事。
“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者有的人耳朵里听不进劝告和教诲的真言,满足于虚伪、忽视真诚。
“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有的人是在歧路徘徊,不知道何去何从。
“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却为了保住自己的俸禄,不敢犯言直谏,闭口不言。
“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有的是被疏远了的臣子,因为他的身份、地位低微,他的谏言也不被采用,被废弃了。
“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因此,这个国家的法纪纲常在上很松驰,有识之志在下面忧心忡忡,这真是可悲啊。
这一段话是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官员的道德出现了问题。
李商隐在《咏史》之中,也这样说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也写到,“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一个家族、国家、企业、政党的破败,都是因为这里边的每一个人过上了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
一个人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
什么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
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这些阐述都是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骄奢淫逸不仅给自己招致了失败,也给社会、国家从盛转衰带来了转折。
二、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既然我们知道了官德修养的重要性,那怎么样进行官德修养呢?官德修养应该有哪些主要的内容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修身;第二,爱民;第三,用人。
(一)修身首先我们看一看修身。
我们也是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是戒贪。
在《大学》上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最高的领导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身做为最根本的。
修身从哪里修起呢?前面说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面才是修身。
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身要从格物来做起。
那什么是格物呢?古人朱熹把这个“格物”理解错了,认为是“格除万物之理”。
结果王阳明按照他的说法格出病来,后来他认为朱熹的说法是错误的。
“格物”,司马光先生解释为“格除物欲”。
你在财色名利面前能够如如不动,把持住自己,不去贪着,这个才叫格物。
所以修身应该从戒贪开始,首先是贪财。
我们看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家书中曾经对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
那他真的做到了不取军中的一文钱挪作私用了吗?现代领导者听了都会摇头、都会怀疑。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
我们经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那么曾国藩他和我们的区别何在呢?曾国藩其实和我们的区别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他的智商可能并不比我们在座的领导更高一些。
那怎么可以这样说呢?我们看一个典故就可以说明。
曾国藩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书。
有一天他读书读到很晚了,家里来了一个小偷,他本来想趁曾国藩读书累了去入室偷东西。
但是,曾国藩背了一段书翻来覆去的背诵,就是背不下来,结果久久也没有去入睡。
这个小偷在上面等的不耐烦了。
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就跳下了房子,把他刚才背的那一段书给他背了一遍,然后就扬长而去了。
你看,这个小偷记忆力都比曾国藩好。
他都背下来了,曾国藩还没有背下来,说明他的智商并不是很高。
但是他的一生成就,就成就在勤奋、恭敬、节俭这几个字。
而他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和我们所读的书是不一样的。
他从小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圣贤教诲。
而且他对这些教诲深信不疑,所以他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那么,他从小熟读四书,我想他对《大学》上的一句话一定不会陌生。
这句话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意思是说,你的财货是以不正当的、不好的方式获得的。
那将也一定会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
当然,古人对于这句话没有怀疑,因为经典上的东西都记载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
但是后人看到这句话,难免会半信半疑。
古人很用心,很早就把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给我们总结了一下,抛砖引玉让我们学会去观察。
这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有五种。
第一种就是官府。
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犯纪、坑蒙拐骗赚得的,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被没收、被充公。
虽然赚到你手了,贪到你手了,还没等你享受,又昙花一现给收回去了。
在唐太宗看完《群书治要》之后,他还说,一个人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徇私舞弊,就如同拿着珍珠蛋射鸟雀。
什么意思呢?珍珠的子弹,非常的昂贵,而在古代还没有人造珍珠,全都是自然的珍珠,可谓价值连城。
比如说,我们是当官的人,走到哪里,人一介绍,这是某某处长、某某局长、某某市长,大家一听,对你恭敬有加,招待得非常周到、非常热情。
即使你的家人走到哪里,人家一提,这是某某局长、某某处长、某某市长的夫人,他们对她也是必恭必敬,招待得很好。
你看,家人也跟着沾光。
但是你认为这些都没什么,拿着自己的官位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后被发现了,锒铛入狱。
从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变成了受人不耻的阶下囚。
而且你的家人走到哪里,人家都在背后指着她说,你看那不就是谁们家的谁谁谁吗?他们家人因为职务犯罪被关进了监狱,都为人所不耻。
那我们想来想去,这确实是拿着珍珠蛋射鸟雀,非常的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