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简介
一、书本知识梳理
1.发酵的概念
2.谷氨酸发酵实例
3.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4.发酵工程的应用
5.发酵工程的优点
6.发酵工程生产流程图
7.发酵罐的装置及作用
二、思维拓展
液体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
1.发酵工程常用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
目的要明确
2.培养基配制原则营养要协调
PH值要适宜
温度
PH值
容氧影响因素:通气和搅拌
3.影响发酵的因素安装消泡沫控板
泡沫:消除方法
使用消泡沫剂
营养物质的浓度
4.扩大培养与发酵生产过程的培养
扩大培养是将培养到对数期的菌种分开,在分别培养,以促进菌体数量快速增加,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菌种;发酵生产过程的培养是为了获得代谢产物;它们培养
目的不同,条件也就可能不同:如酒精发酵过程中,在有氧条件下快速增殖,就
是说酵母菌扩大培养必须有充足的氧气;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
所以酒精发酵的条件必须缺氧。
5.味精的生产与使用:
目前我国采用发酵法生产味精,首先要将各种粮食制成淀粉,然后将淀粉糖化,加入菌种进行发酵产生谷氨酸,再经过冷却隔离,中和除铁脱色结晶,分离干燥等工序制成纯度很高的谷氨酸钠,即味精。
味精易溶于水,一般在起锅之前加入效果好,味道会更加鲜美。
味精平时贮存在密闭防潮通风干燥处,可经久不变质。
6.发酵工程的人工控制
说明:条件控制至关重要,不仅会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代谢产物的形成,例子见课本。
7单细胞蛋白
本质:微生物菌体
分离提纯法:过滤、沉淀
石油蛋白
按生产原料分甲醇蛋白
甲烷蛋白
分类:细菌蛋白
按产生菌种类分
真菌蛋白
作用:作为饲料,制造“人造肉”,用作食品添加剂。
生产效率高
优点:生产原料来源广
生产工业化
缺点:安全性问题如食用过多,由于核酸含量多,可导致痛风等疾病
跟踪训练
1.下列不属于单细胞蛋白作用的是()
A使家禽家畜快速增重B做饲料
C增加产奶产蛋量D做食品添加剂
2 . 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必须不断地调整PH,原因是( )
①谷氨酸发酵的最适PH是7.0~8.0 ②在发酵过程中,溶液的PH会发生变化
③当PH呈酸性时,谷氨酸的产量会下降④不调整PH,培养液中生产的谷氨酸会转变成其他物质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3. 下列何种条件的变化使谷氨酸发酵得不到产物
①PH升高②PH值降低③温度升高④温度降低⑤溶氧增多⑥溶氧降低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⑤
D.②⑥
4. 若不进行扩大培养,直接接种将导致( )
A.对数期提前出现
B.调整期延长
C.代谢产物减少
D.稳定期缩短
5. 酵母菌扩大培养,培养条件应该是( )
A.C:N为4:1
B.C:N为3:1
C.提供无菌空气
D.隔绝空气
6. 以下不属于发酵工程范畴的是( )
A.利用高产型青霉菌生产青霉素
B.缺氧时人的某些组织细胞产生乳酸
C.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获得酒精
D.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
7. 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从开始便向发酵罐内通入氧气,其结果是( )
A.酵母菌大量死亡,酒精减少B酵母菌数量不变,酒精产量不变
C 酵母菌数量增多,酒精增产
D 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酒精
8掌握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有利于研究它们.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上常用对数期菌种B在稳定期适当补充营养物质有利于提高产量
C连续培养延长了培养期D调整期细菌的代谢活跃,体积增长快
9下列那些不是发酵工程的特点()
A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B产物专一
C废物对环境污染小,易处理D微生物的发酵产物对人类都有利的(多选)10.谷氨酸发酵生产中,控制好发酵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下列关于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处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从控制磷脂合成或使细胞膜受损入手,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提高谷氨酸的合成速率。
B.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发酵过程中应进行通气和搅拌,以提高培养液的溶氧量。
C.控制C/N的值为3:1,既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大量繁殖又有利于谷氨酸的大量合成。
D.在发酵过程中应保持PH呈酸性,有利于谷氨酸高效持久地大量合成。
11(多选)发酵工程使发酵的中心阶段,这一阶段要严格控制的条件有()A温度 B PH C溶氧D通气量与转速
(多选)12。
下列有关谷氨酸发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发酵中要不断通入空气。
B.培养条件不当将不能得到产品。
C.搅拌的唯一目的是使空气成为小泡。
D.冷却水可使酶活性下降。
13(多选)菌种选育常用方法有()
A人工诱变育种 B 基因工程 C 原生质体融合 D 克隆
14(多选)在发酵过程中除严格控制发酵条件还应进行()
A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细菌的数量B随时检测产物的浓度
C大量补充营养物质D及时添加必需的培养基成分
15.如图所示为发酵工程生产产品的流程图,据图回答问题:
(1)能生产人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是通过①培养
的,①是▁▁▁▁▁▁;高产青霉素菌种是通
过②培育的,②是 ▁▁▁▁▁▁ ③是▁▁▁
▁▁▁▁。
(2)配置好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其目的是
▁▁▁▁▁▁▁,常用的方法是 ▁▁▁▁▁。
(3)选择好的菌种经扩大培养后,接种到发酵
罐内的培养液中,接种的最佳时期是 ▁▁▁▁
▁ , 因为 ▁▁▁▁▁▁▁▁▁▁▁。
(4)接种完毕后,在37℃、PH =7.0的条件下,
发酵若干天,仍然无产物合成,试分析最可能的
原因是 ▁▁▁▁▁▁▁▁▁。
(5)整个过程的中心阶段是发酵,要随时取样
检测培养基的细菌数目、产物浓度等。
同时,要
严格控制 ▁▁▁▁▁ 通气量、转速等发酵条件。
(6)若⑥是单细胞蛋白的话,⑥实际上是▁▁▁
▁▁▁ , 氨基酸、维生素属⑦中的 ▁▁▁▁▁▁ 产物。
16.回答谷氨酸发酵过程中问题:
(1)在生产中配制合适的培养基,在发酵的初级阶段即 和 期,为以后的谷氨酸发酵做准备,培养基中C/N 为 。
(2)当要大量生产谷氨酸时,C/N 应为 ,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严格 ,这是因为 将导致产量下降。
17.请认真思考后回答问题:
(1)人们不会在热泉中发现活着的嗜冷海藻,而经常可以在冷水环境中分离出嗜热微生 物,据酶的特性分析原因.
(2)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为提高酶的产量,请设计一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株.(要求:写出主要实验步骤;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不定向性预测实验结果。
)
答案:
选择题:CBDBCBDCD;AB;ABCD;ACD;ABC;ABD.
15.(1)基因工程 诱变育种 细胞工程 (2)杀死一定环境中所有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高压蒸汽灭菌 (3)群体生长的对数期 对数期的菌种代谢旺盛,个体形态和生理特征比较稳定 (4)PH 不适当 (5)溶氧量 温度 PH (6)微生物菌体 初级代谢
16.(1)调整 对数 4/1 (2)3/1 灭菌 杂菌污染
17.(1)嗜冷海藻体内的酶遇高温后,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海藻很快死亡;而嗜热微生物体内的酶遇低温环境,酶活性降低,但酶的分子结构没有被破坏,遇到合适的温度又可以恢复活性。
(2)第一步:将培养好的生产菌株分为两组,一组用一定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做处理做对照。
第二步:制备含淀粉的培养基。
第三步:把诱变组大量菌株接种于多个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株。
预期实验结果: 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部分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
由于诱发突变的不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