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肺部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肺部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真菌性肺炎(或支气管炎)
是指真菌感染而引 起的以肺部(或支气管 )炎症为主的疾病 , 是肺真菌病的一种类型, 不完全等同于肺真 菌病。
定义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
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
引起常见的真菌主要是: 念珠菌属 曲霉属 隐球菌属 接合菌(主要指毛霉) 肺孢子菌等
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有赖于在病变组织中直接观察到真菌, 并结合真菌的形态、 染色反应、组织反应等综合作出诊断。
诊断的三个级别
确诊 IPFI
临床诊断IPFI
拟诊 IPFI
确诊 •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 • 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治疗应根据临床病情轻重、相关器官功能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等综合衡量后选择药物,疗程至少持续达到肺部病灶大部分吸收、空洞闭合。
肺部真菌病诊断和治 疗专家共识
定义
侵袭性肺真菌病
是指真菌直接侵犯(非寄生、过敏或毒素中毒)肺或支气管引起的急、慢性组织病理损害所导致的临床疾病。
肺真菌病
由真菌引起的肺部疾病,主要指肺和支气管的真菌性炎症或相关病变, 广义地讲可以包括胸膜甚至纵隔。常及肺真菌感染混淆, 但 感染存在隐匿性感染, 故肺真菌病作为疾病状态 ,其定义较肺部真菌感染更为严格。
肺孢子菌
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 或囊内小体。
•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 • 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
临床诊断
治疗药物的选择和疗程及确诊病例基本相同。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
拟诊
治疗属试验性的,理论上应选择强效、广谱而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以便尽快观察治疗反应和避免不良反应,但还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台考虑。试验性治疗一般应持续 5~7d,必要时可延长至10d,若仍不见效,应停止试验性治疗。
确诊的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霉菌
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 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 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损害。肺组织标 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 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 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 污染。
酵母菌
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 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肺组 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 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临床特征:
主要特征:
①侵袭性肺曲霉病:感染早期胸部x线和检查可见胸膜下密度增高的结节影,病 灶周围可出现晕轮征;发病10~15d后,肺实变区液化、坏死,胸部X线和检查 可见空腔阴影或新月征;
②肺孢子菌肺炎:胸部检查可见毛玻璃样肺间质浸润, 伴有低氧血症。
次要特征:
①持续发热>96h,经积极的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具有肺部感染的症状及体征: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 困难及肺部啰音或胸膜摩擦音等体征; ③影像学检查可见除主要临床特征之外的、新的非特异性肺部浸 润影。
临床处理程序及策略
原发性 继发性
的临床处理程序
多见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宿主可以没有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过程相对缓和,凶险程度较低, 临床处理要求尽可能确诊后选择治疗(确诊治疗)。
大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宿主存在比较明确的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临床过程急骤和凶险,需综合分析 和判断,及时行拟诊治疗(经验治疗)或临床诊断治疗。根据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及缓急推荐处 理程序见下图。
的临床处理程序
的防治策略
1 一般预防
2 靶向预防
3 拟诊治疗
4 临床诊断治疗
5 确诊治疗
一般预防 有宿主因素特别是HSCT者,防止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是预防IPFI的重要环节。 01
02
无发病时应注意保护环境。
一旦有IPFI发病时应加强监测,评价和改进保护性环境,消毒污染物包括房间墙壁,清除感染源。 03
04 除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例,不主张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
靶向预防
• 当艾滋病患者 • 外周血4+<200/µl或出现口咽部念珠菌病时 • 应用复方磺胺甲唑(-)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 推荐方案:口服 2片(每片含 400、 80),1次。疗程持续至外周血4+>200/µl后3个月。 • 当外周血4+<50/µl时亦可用 • 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预防隐球菌病。 • 对异体或自体受者 • 推荐口服 2片,1次,预防性用药。于移植前2~3周开始服药,至植入后6个月; • 若持续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预防用药应予继续。 • 对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 术后可用氟康唑100,或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预防真菌感染,疗程视病情而定。
”
诊断标准
的诊断因素
宿 主 因 素
临 床 特 征
微 生 物 学 检 查
组 织 病 理 学
临床诊断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
宿主因素 (发病危险因素)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 且持续>10 d;
体温>38℃或<36℃,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 之前60d内出现过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0d); 之前30d内曾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 患有艾滋病; 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体征; 持续应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 有慢性基础疾病; 创伤、手术、长期住,长期使用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导管,全胃肠外营养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 素治疗等。
微生物学检查
(1)气管内吸引物或合格痰标 本直接镜检发现菌丝,且培养连续≥2次分离 到同种真菌;
(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 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3)合格痰液或直 接镜检或培养发现新生隐球菌; (4)乳胶凝集法检 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呈阳性结果; (5)血清1,3-β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连续2次阳性; (6)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试验)连 续2次阳性。
诊断的三个级别
确诊 临床诊断
拟诊
宿主因素 + + +
临床特征 + + +
微生物学 + + -
注:*原发性者可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组织病理学 + - -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
的诊治流程
确诊 临床诊断 拟诊
IPFI 防治策略 1.一般预防 2.靶向预防 3.拟诊治疗 4.临床诊断治疗 5.确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