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
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
“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
“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
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
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
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
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
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
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
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
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
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
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
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
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
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
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
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
外观简朴,白色高墙。
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
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5、古代礼制性踏跺形式,西周时期“两阶制”的产物,附属于台基的砌体,位于堂的西侧。
《仪礼·士婚礼》中有:“主人以宾升,西面,宾升西阶……”根据周代礼制,客人从西阶上堂,是对客人的尊重,“宾阶”也就是西阶。
四、简答(第1题9分,第2题10分,共19分)
1、汉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几种结构体系都已基本成熟。
特别是抬梁式,除了斗拱的出挑和角部处理外,其它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高层建筑木结构问题在东汉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并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楼阁式塔解决了关键的技术问题。
陶质和石质建材,虽然它们构筑的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地下墓葬或水道工程,但陶瓦在民居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且制造也逐渐走向定型。
以涡纹为主的瓦当材料,种类亦达百种以上,其中为民居使用者不在少数。
门以板门为主。
窗的形式除了固定的,还有可开闭的支窗。
窗孔有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等。
窗棂格式样也有直棂、卧棂、方格、菱格、穿环等多种。
勾栏多用于楼阁的平座。
棂格式样大体与窗相似,但其种类与组合变化更多。
屋脊形式已有正脊、戗脊、搏脊和垂脊多种。
在两坡屋盖的垂脊之外,已出现相当完备的“排山”做法。
屋面装饰主要在脊头变化,在屋脊中部的脊饰亦出现。
2、宋代,合院式住宅进一步发展与盛行,城市里做得考究的四合院多进的平面布局,适合于官僚宅第或有一定身份的文人、商贾之类的住宅。
一般市民虽然也做成四合院多进住宅形式,但房屋一般比较简陋。
小型住宅平面多为长方形,梁架、栏杆、格栅等,朴素而又灵活。
屋顶多用悬山或歇山,除草葺与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引檐则多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
而转角屋顶往往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居住建筑的形态差别比较明显,不仅是在结构上主要是在空间布局及经济文化上。
例如,农村住宅多是两间或者三间一组,形式比较简单,与外部环境具有很大的融合性。
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生产和经济的原因。
北宋时期,合院式宅舍已十分普遍。
院落四周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廊,而且东西厢房在宋代乡村也已盛行。
四合庭院以院为布局单位,按中轴线从前后布置大门、堂、寝,在堂寝的两侧有对称的厢房,当然官僚宅第、商贾之类与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市民还是有区别的。
《千里江山图》中的住宅出现了许多大量由前厅、穿廊和后寝组构的工字屋,宋画李成的《茂林远岫》、高克明的《雪意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也都表现了用于住宅园林中的工字屋。
这种住宅的布局仍然沿用汉代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联成丁字形、工字形、王字形平面,而堂寝的两侧,都有耳房或偏房。
除宅第外,宋朝官署的居住部分也采取同样的布局方式。
宋代的住宅有单条形的、曲尺形的、丁字形的、工字形的、三合院的、多进四合院的,以及用廊庑等组合而成的大宅,表现的住宅形式非常全面。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中国的住宅建筑形式已经定型,在一定的模式下系列化,可以用一定的方式拼接。
这就是一种进步和成熟的表现。
元代以后就不可能有什么更多的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