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a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华民国(AD1911-AD1949)
统一帝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域差异
民族差异
文化差异
空间观念
1、中心与边缘
“天子中而处。”《管子》 “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
2、方位与轴线

后玄武


西 中土 东

右白虎

左青龙
前朱雀

3、等级观念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2、结构体系
中原:木架夯土 长江流域:干阑
3、商代城址
A、河南偃师二里头尸沟乡商城遗址
B、郑州商城遗址
C、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
4、建筑技术
A、瓦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 B、陶水管,解决了地面排水问题 C、三合土抹面 D、斗栱 E、夯土技术
1911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时期 1644

二、考古遗存
1、仰韶文化时期 A、聚落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大房子
北组
大房子
西组
大房子
中心广场
东组
大房子
大房南子 组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B、穴居
a、早期半穴居
b、中期木骨泥墙
c、白灰抹面
2、龙山文化时期 “吕”字形平面
3、河姆渡文化时期 木构干阑式建筑
4、红山文化
A、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D、以材份为模数的木构架设计方法基本定型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匠——专门掌握用绳墨绘制图样,并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人
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 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 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 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 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 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 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梓 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
按 时
中 国 建
间筑




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70% 考勤、作业:30%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史》1-5,潘谷西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4、《华夏意匠》,李允鉌,天津大学出版社; 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6、《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几个基本概念
1、平面
一榀屋架 间
2、剖面
屋面 椽子 檩条
1步架
3、斗栱
4、结构类型
5、屋顶形式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一、起源:
神话时代:
燧人氏 有巢氏 伏羲氏 神农氏 轩辕氏
《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韩非子•五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空间观念、社会秩序都被整合进礼仪制度中,使建筑 也表现出宗法礼制与等级制度的特点。
三、建筑现象
1、院落
A、夏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已经开始形成。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B、西周 a、合院形式 b、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c、已使用了瓦 d、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平城京(奈良)
平安京(京都)
二、五代十国
1、砖木塔
2、石塔
3、铁塔
4、前蜀王建墓
三、宋朝建筑及其特征
文官统治 士大夫意识形态的复兴与强化 商业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
李诫:《营造法式》AD1103 1)、《营造法式》的性质:
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 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四、汉朝建筑及其特征: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期
1、汉长安城:城市建设的新格局
“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2、宫殿建筑


殿

3、大木结构的定型
A、木构架建筑技术渐趋成熟
B、高建筑——多层木柱梁式塔楼出现
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史?
2、建筑史是什么?
3、如何学习建筑史?
········· ·····
·········· ·········· ··········
课程结构:
横向按类型
纵 向
城市;住宅与聚落;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园林;木构建筑技术
在木构架定型化的前提下,屋顶形式转向多变。整体 风格转向内向与精致化。
弥陀殿
3、建筑群体组合加强进深方 大悲阁 向的空间层次
转轮藏阁,慈氏阁 戒坛
摩尼殿
大觉六师殿遗址
山门 照壁
4、建筑装修和色彩有了很大发展
1)、色彩 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 宋代:华丽、以青、绿两色为主

四周星辰分布,

按五行规律运行


以“帝”为中心,臣属诸侯环绕


中国与四夷
天地人互相感应
占星术 风水
数字颜色的象征
天子:红、丹 诸侯:黑 大夫:苍
2、哲学思想的突破
1)儒家: A、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对社会的垂戒意义,
和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 能力,
B、 重视现实治理中的实用功利。
G、雕饰
画像砖上的雕饰
几何雕饰

1279
南宋
12111227 1234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127
1125 1115
北宋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1032
960
五代 十国
西夏
947
907
辽(契丹)

618

581
一、隋唐时期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A、以宫殿为代表的主流建筑完成从土木混合结构到全木构的转变
B、殿堂厅堂两种不同木构架已经形成 a、殿堂式:结构上有三个水平层,有天花
C.屋架层
B.铺作层
A.内外柱同高的闭合矩形柱网
b、厅堂式:内柱随屋面坡度而升高,室内无天花,作“彻上露明造”
佛光寺东大殿:殿堂式 南禅寺大殿:厅堂式
C、斗栱成熟,成为构架的组成部分
c、砖——拱券技术
C、台基
D、柱及柱础
E、门
F、窗
G、平作与栏杆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及特征
民族斗争和民族交融的时代
1、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崛起
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
2、宫殿建筑
式乾殿 太极殿 尚书省朝堂
3、佛教建筑的兴起
A、佛寺
B、佛塔
C、石窟寺
2)墨家:实用色彩强烈,以利益实现为追寻目标。
3)道家:以精神超越和人生永恒为追寻目标,强调人在自然中的存在。
4)法家:要以带有惩罚和奖励措施的,由权力与威势强制保证的“法” 来整理秩序。
汉代——独尊儒术
尊卑等级 君、权、神 礼仪制度
3、理论——《考工记》
齐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的专门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 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6部分。
住宅 墓葬 陕西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住宅河姆渡文化 墓葬
4、建筑空间
建筑群,轴线
红山文化
大房子 复合平面陕西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长屋河姆渡文化第二节 奴社会时期建筑一、政治形势
二、文化成就
1、文字
2、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A、神权政治、阶级分划 B、祖先崇拜、宗法制度 C、空间观念的形成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A、隋,李春,第一座敞肩券拱桥
60度夹角
B、佛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B、佛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B、佛塔——小雁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7、京杭大运河
8、对外交流:
对外影响的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 影响的主要方面:城市、宫殿、佛教建筑等
5、墓葬
河南安阳殷墟墓遗址
第三节
1400
1200 1000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800
600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400
220 200

公元0年
秦 206 200
221
春秋战国 400 600
770 800
1000
一、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在建筑中的影响
1、自然、社会与人的三位一体
以“北极”为中心,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陵墓保留游牧民族特 色,兼受汉族北方影 响。
砖石塔的仿木构技术已达登峰造极地步。
2、金:辽宋结合,雕刻细致,色彩华丽
山西朔县,崇福寺
木装修上向琐碎堆砌发展。
建筑不受成法约束,出现“减柱造”和“斜栱”等做 法。
3、宁夏: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宁夏青铜峡百八塔
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