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题目类型及方法指导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记叙文阅读训练方法指导考点1.概括文章内容要从全局把握。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技巧: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赞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公式为:人+地点+时间+事件考点2.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线索: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在文章中起到连贯作用。
1.线索的种类(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顺序。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以写景、参观访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为线索。
(3)以具体的事、物或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写了”难忘背影—描绘背影—再现背影”三个场景。
(4)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的《孔乙己》中以“小伙计”为线索。
(5)以情感为线索。
情感往往是作品的“魂”,它在文中直接点明或暗示中心,或作为文章的思想情感红线贯穿全篇。
如《永久的悔》以“吃的”为明显,以“永久的悔”为暗线组织材料。
2.如何快速找到文章线索的方法。
1.根据文体找线索。
2.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如《周庄水韵》以“周庄的水”为线索。
3.有的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如《月光饼》中“月光饼”反复出现,它就是文章的线索。
4.有的文章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如《勇气》中的议论句: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它即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是文章的线索。
5.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即明线和暗线。
《心声》中,李京京的“心声”是明线,而李京京的身世是暗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以“鲁提辖伸张正义”为明线,以“镇关西横行乡里”为暗线。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紧密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考题类型: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A.本文的线索是什么?B.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C.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2.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回答线索的作用)A.文章以什么为题,有什么作用?B.文章多次写到什么,其作用是什么?C.根据什么线索,补充完整下列情节。
得分技巧:回答线索的作用时,可采用以下答题格式: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全篇,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力地表现了什么的主题(或思想感情)。
考点三: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1.字面义——点明什么的主旨,升华了什么的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神秘思想感情等作用。
2.象征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
二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1)总结上文(全文)(2)照应开头(3)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法人深思(4)卒章显志,(点题)等作用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了***中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等作用。
四、写作手法上:1.开篇点题2.为后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深化**的中心,点明**的主旨4.衬托了***,渲染了***5.呼应了***照应了***6.象征了***段落的作用:1.开头段:统设全篇,提纲契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或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2.过渡段:承上启下。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开头,或题目,深化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尽而意不尽,回味深长,画龙点睛,与首段呼应,使结构严谨。
4.其他段落:呼应上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
某些句子的作用:1.中心句:结构上看,与前面的四个段的作用一样。
内容上看,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启迪。
2.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予了深刻的用意,揭示了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4.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烈的句子:营造文化氛围。
考点4.分析人物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肖像描写:(含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们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考点5:环境描写及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地。
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活动的空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渲染了**环境气氛。
③烘托**心情。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
⑤表现**性格,反衬或表现**品质。
⑥推动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揭示文章**的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或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衬托**心情。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深化**的主题。
考点6: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钥匙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下,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都是不可以)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义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该词写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方法:第一步:确定核心人物。
第二步:回归原谅,逐段找与核心人物相关的内容,绝不庭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是关注动作、语言描写。
第三步:若原文中有些定性类词语。
如“刚正不阿”,“乐观开朗”等可直接摘抄;反之,要依据描述性语句,重点的自行归纳。
考点7: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先后顺序即事情的本来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读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某个片段或结局先写出来,任何,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作用:采取这种叙述顺序一般书出于作者的写作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结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或是为了使清洁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或是为了触景生情,因出回忆性的叙述;或是为了前后情况的对比,用以突出主题。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1.补充交代故事的原因,或故事人物的相关背景。
2.塑造突出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
3.突出文章的主题。
4.在结构上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5.在形式上使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变化,波澜起伏。
考点8.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继续,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被称为是“万能人称”。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有的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你”,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考点9.文中的人物是什么形象?请结合语段进行分析。
方法:第一步,确定核心人物。
第二步,回归原文,逐段找与核心人物有关的内容,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是关注动作,语言的描写。
第三步,如原文中有些定性类词语,如“刚正不阿”、“乐观开朗”的词,可直接摘抄,反之,要依据描述性的词语,重点句子,自行归纳。
答题格式:***是****样的人。
从文中*****一句(哪件事)可以看出。
(分析应结合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等以及所做的***事分析)考点10.题目的作用1.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2.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是文眼,揭示了文章的****的主旨4.题目新颖,(运用反问,***修辞,化用诗句,歌词,书名,词语等)吸引读者。
5.有象征意义,是作者****情感的凝聚6.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7.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9.交代描写对象10.表层意和深层意考点11.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如此、如、其他、以上……..2.确定查找范围:围绕代词,在其附近查找(尤其是紧挨的前句)3.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代替所考的代词,放在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注意,有时代词指代的内容可能不是整句,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12.一句话中某两个或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1.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2.这几个词与上文****的句子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