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通过虽然用“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但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所以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2.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周王室的姓氏)贵族与异姓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专制主义起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4.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

郡县制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只是在全国推行。

5.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全面废除分封制,而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的结果。

6.“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7.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实行行省制度。

山东、山西、河北直辖中书省;西藏由宣政院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8.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呈削弱态势。

西汉初年的封国制和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和地方割据,地方一度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9.“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实际上是宰相”的说法没有看到其本质区别。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帝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10.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又会造成皇权过于集中,或者出现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的局面。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它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城邦不是一个城市,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3.民主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4.《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不等同《查士丁尼法典》。

实际上《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四部分:《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5.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自由民,奴隶作为财产得不到法律保护。

6.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时代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大宪章》的实质:它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不具有民主性质。

2.君主立宪制下君主不可缺少:虽然君主“统而不治”,但是,君主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通过一系列法案确立的,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其中的关键一个。

4.美国建立之初的政体是邦联。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5.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原则不非美国独有,而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特征,只是美国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尤显突出。

6.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过程中共和制与帝制的斗争不能认为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

其斗争实际上反映的是传统力量与民主力量的较量。

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其斗争也是资产阶级内部就实行何种政体的斗争。

7.评价英、美、法、德四国政体时不能说哪种政体更好。

判断一国政治制度的好坏优劣,不能只看形式,要看这一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其是否符合该国国情。

8.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近代最早侵略台湾不是日本。

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就入侵台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增开口岸就涉及台湾。

2.广州不是《南京条约》增开的口岸。

在鸦片战争前广州就是对外通商口岸。

3.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处于最主要矛盾的地位。

在各个阶段,最主要矛盾是变化的。

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十年内战、解放战争中,阶级矛盾则成为最主要矛盾。

4.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但不是真正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之所以纳入民主革命范畴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反封建反侵略。

5.不能因为具有空想性而全盘否定“绝对平均主义”。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包含有人们要求用民主、公平取代封建专制和特权的成分。

6.《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的产物,只能说明农民阶级个别领导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7.《马关条约》并非列强资本输出的开始。

在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开始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只是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重要阶段。

8.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不没有全面反映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存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扶清灭洋”只认识到当时最主要的矛盾民族矛盾。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不等于人民当家作主。

主权在民实际上是用资产阶级民主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0.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不仅包括君主专制在内的政治制度,还包括经济制度、思想意识、文化体系等。

11.辛亥革命具有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作用,并不是指它直接与帝国主义势力对抗,相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态度是妥协的。

我们说它具有反帝的性质是因为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工具——清政府。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判断革命性质的首要依据是革命任务。

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之所以把五四运动后的革命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在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13.国民革命运动虽然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但实际领导权由国民党掌握。

14.八七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这次会议并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遵义会议只是纠正了共产党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而政治上、思想上彻底纠正“左”倾错误是在延安整风运动。

15.南方红军并没有全部通过长征转移到北方。

实际上江淮一带的红军留守,后来改变为新四军。

16.抗日战争不是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在此之前,我国军民在抗击侵略过程中取得许多局部的胜利。

17.全面内战并不是抗日战争胜利就开始了,它于1946年6月爆发,此时国共关系并未完全破裂,1947年春,国民党宣布共产党非法,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18.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实际上建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和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才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2.巴黎公社不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它是在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情况下的早产,具有偶发性和超前性。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的革命使命还没有完成。

3.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不同的。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3.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4.“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5.法制与法治有所区别:“法制”是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法治”则是指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香港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的遗留问题但不能笼统地说是殖民地问题。

因为新界是英国的租借地,主权属于中国。

7.“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并非完全自治。

特别行政区以坚持一个中国为前提,因而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

8.“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1.“一边倒”的基本内涵。

“一边倒”不是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2.“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

“一边倒”是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政策采取的旨在保卫胜利成果、保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外交策略。

可以说,“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3.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4.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热战”不是“冷战”的结束。

而是“冷战”的扩大。

因为“热战”是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采取的军事行动,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所以它实际上是“冷战”的扩大。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不结盟运动不能简单理解为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不结盟运动本身就是第三世界之间结成的一种联盟。

所谓“不结盟”指的是不与美苏结盟。

5.苏联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

6.“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