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备战高考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
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
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
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
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
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
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明
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明
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
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军机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
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
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
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
房”。
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
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
军机处的设立
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
顶点。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
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
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
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
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
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
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
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
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
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
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
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
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
单独领导的。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
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
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
“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
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
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
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事业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
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
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
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
辱与共”方针的提出,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
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
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
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
拜。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
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
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7.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
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东西德、韩国
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
二战的遗留问题。
8.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
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
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
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
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1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
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
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
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欧美的代议制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
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但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
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
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
到鼎盛。
3.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
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
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
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
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
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
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5.《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6.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