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八年级﹙上册﹚学科:语文课题:《爱莲说》
主讲人:时间:2015年 4月14 日指导教师:陈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3.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
4.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自身崇高的道德追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相关辅导资料初读课文;
2.以读促译,反复诵读全文,了解莲的特点及作者爱莲的原因;
3.探究莲的高洁的品格以及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莲的高洁品格;
2.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
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分析法
5.小结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花,及简单说明喜欢的原因,引出莲花。
(开放式回答)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并且都有自己爱花的理由,今天我们将学习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爱莲花的原因又是什么。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及熟悉作者
1.“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也称“杂说”,属论说文范畴。
它的作用是解释义理,把自己的意思叙述出来。
往往用于表现作者独特的见解。
《爱莲说》就是对热爱莲花的嗜好所做的解说。
2.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道州营道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著有《周元公集》、《通书》、《太极图说》等。
三、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阅读课文,找出生僻字并请同学注音。
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鲜(xiǎn)
蔓(màn)、噫(yī)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开放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引导)
四、深入感知文意,把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1.听优秀的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进行指导。
①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语调要舒缓,语速要慢;
②要读出抑扬顿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
③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
④读排比句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
2.教师示范性朗读课文。
3.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教师朗读小结:
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一)难词、句段释义,把握整体文意,请同学翻译句、段
(二)品位语言,领悟语感
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全班朗读、讨论)
1.作者如此爱莲,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特点的?赋予了莲花怎样的品格?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5.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
1.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自尊自爱。
2.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3.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一般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
的感情表达出来。
4.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
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
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下节课抽查。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播出的《共同关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3.回去在网上搜索莲花的图片,选出3张最喜欢的,并各附上自己原创的描写语句。
【板书设计】
爱莲说(古文体)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描写方面语句品格
蕃( )、淤( )、噫()
濯( )、涟( )、逸()
亵( )、蔓()、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