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微格教学-导入技能ppt课件
小学语文微格教学-导入技能ppt课件
四,故事导入法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 术水平的标准之一。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故事导入新课,不 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 容有一个更深的理解。钱梦龙老师在讲知识短文《词义》 时,为了使抽象的“词义”知识能迅速地为学生所接受, 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理发的小故事。 【案例四】 阿凡提为了整治一个只理发不付钱的阿訇,先是给他 剃了个光头,然后在刮脸的时候,阿凡提问他:“你的眉 毛要不要?”阿訇说:“当然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 来给了他。那人虽气,但又不好怪阿凡提,因为他确实说 过“要眉毛”的。阿凡提接着又问:“你的胡子要不要?” 那人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哗哗两刀把他漂亮 的大胡子给剃掉了,结果阿訇的头像个剥了皮的鸡蛋。听 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都大笑起来,钱老师马上因势利导地 问学生:“阿凡提究竟玩了什么花样让那个阿訇上当的?” 案例评析:钱老师所讲的故事生动有趣,使同学们燃起了 学习的兴趣,同时领悟到阿凡提是运用“要”这个词的多 义性来捉弄阿訇的。于是,课堂教学自然引到对词义的理 解上了。这样的导入生动、巧妙。
【案例一】 师:同学们,我们在高一年级时学习了恩格斯写的《在马 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你们还记得它的内容么? 生:(同学们回忆,老师板书)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1. 详细描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况,表达其深痛之情。 2. 回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3. 表达作者深深的悼念之情。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还是记得很清楚的。我们今天学 的这篇文章《巴尔扎克的葬词》也是一篇悼词,你们能不 能对比一下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呢? 案例评析: 这位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从文章的内容入手,以 学生熟悉的课文来对照新的课文,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 对新学习的课文有所了解,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便于 了解新课文。
五,设疑、悬念导入法 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 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教师 在悬念中极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 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 眼望穿,无念可思;太悬则会使学生无从 下手,也就无趣可激。只有寓事实于悬念 中,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兴 趣盎然地去探索新知。
小学语文微格教学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指在一堂课起始时,旨在引起学 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 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能将学生 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所以又称为定向导入。
一、运用导入技能要达到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对鼓舞学 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都是十分有用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 知欲望,能激发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 导入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二,启迪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正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 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果导入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三,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 垫 五,明确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什么以及他们应达到 何种程度
二、导入技能的类型Fra bibliotek
一,直接导入法 教师在进入新的课文时,不预先对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作任 何一点提示,而是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这种方法简捷明了, 却又戛然而止,能让老师省时,以便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二,旧知识导入法 当新的教学内容与旧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时,可把与新课 文、新知识有关的旧课文、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的阅读教学 的“生长点”,为引出新的教学作铺垫,使新旧认知相互呼 应,互为因果。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旧知 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通过旧知识的回忆进入新的课文,可 以让学生感到不突兀。
三,直观(实验)演示导入法 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投影、多媒体等手段的演 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过渡到新 课的学习。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由形象 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这种方法直观,利于学生对文章的 某一知识的理解。一位教师在讲授余秋雨的《道士塔》时, 就用了这种导入方法。 【案例三】 老师一开始拿了几幅有关敦煌的图,其中两幅图的内容 对学生的震撼较大。一幅是敦煌的飞天图;另一幅是敦煌 的外景图:夕阳下,耸立着好几座塔,除一座保持完整之 外,其余均破旧不堪。老师的讲解也颇使学生感动。敦煌 的飞天图,使学生明白敦煌文化的灿烂之处,但告诉学生 这种文化大都已经流失国外,表达了一种痛惜之情。在第 二幅图中,老师问同学:图中保持完整的塔是什么塔?为 什么只有它保持完整?从而自然地进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案例评析:图画内容直观,富于色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 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画中两类不同的塔,自然就有 了老师的提问,从而紧扣了文本,从容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案例二】 同学们,小学时你们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 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 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 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 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 题) 案例评析: 这位教师从小学时学过的诗歌入手,重点落在最后两句, 并从这两句诗中包含的哲理引申出极富哲理的先秦诸子散文, 很自然地过渡到庄子的散文《秋水》。老师的导入起落有致, 衔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