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清一、填空题1.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姜夔【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
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
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
2.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3.《红楼梦》有_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案】脂评本【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
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4.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5._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
世人多以此来形容寻常百姓的感情,比帝王权贵们的更为真挚。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6.清代叶燮撰写了诗论著作《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原诗【解析】《原诗》为清代诗论家叶燮所著。
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
二、名词解释1.性灵说(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
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在审美上主张风趣。
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
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2.桐城派(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答: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
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
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
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
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3.常州词派(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
由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
乾嘉时期,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意旨较隐晦。
对清末词坛影响甚大。
三、简答题1.理事情。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理情事”的出处及含义“理事情”出自叶燮的《原诗》:“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
《原诗》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问题。
它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世界的万物事理。
至于“理、事、情”的具体含义,叶燮认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据此,“理、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本身的发生及各种各样天然的姿貌状态。
三者有机统一,随其自然而发展。
而诗歌等文学作品则以“克肖其自然”、“为至文之立极”,即为创作的最高标准。
(2)“理情事”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①“理情事”的内涵叶燮认为理与事是指诗人对自然、人世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是常人所不能言不能述、唯诗人能言能述之事理。
叶燮同时也否定了诗歌言理与事即意味不能与理、事“有毫发之或离”的误解,强调诗人通过描写独特的社会自然现象及迥异于凡众的个人感受,超越常貌以追求神意契合,赋予诗篇中的“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的特性,从而写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因此叶燮的“理事情”说,不仅论述了诗歌表现的对象,也包含了对诗歌的艺术要求。
②“理情事”的理论贡献从叶燮的理、事、情的内涵来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所说的“神”、“形”、“势”。
苏轼的“常形”、“常理”说,和王夫之的不仅要写出“物态”、还要写出“物理”,即是说的“理”和“事”,而“情”并非感情的情,而即是指“势”,也就是指事物特有的态势。
文学作品中对物象的艺术描写,不仅要真实地描绘其“事”、其“形”,还要善于体现其“理”、其“神”,并展示其“情”、其“势”。
从这方面说,叶燮的理、事、情说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中有关艺术形象描写的一个总结。
2.你如何评价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清代文人与学者身份一体化程度较高,突出的表现即许多人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张惠言就是其中一典型。
他既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亦是著名的词学家,编有《词选》一书,标举“意内言外”之旨,以比兴寄托说词。
对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的评价主要有:(1)张惠言的说法有很多局限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传曰”就是引证前人的话,张惠言在这里所引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话。
但许慎所说的“词”是“语词”之“词”,因为汉代还没有小词这种文学体裁。
可见张惠言“传曰”这句话是断章取义,他只是借用“意内而言外”这个意思。
他认为词中男女爱情这些“言”是为了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意”的。
(2)词“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认为词是以写男女爱情为主的,可是就在那些委婉含蓄的字句之中,就引起了人的兴发感动。
当那些里巷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写到极点的时候,由于写得真诚,写得富有感发力量,结果就产生了一个作用,就可“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那些有品德、有志意、有理想的人,他们内心有所追求向往却不能实现,这种感情很难用显意识的文字明白地说出来,甚至他们在显意识中本来也没有打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但结果却竟于无心之间在写男女爱情的小词之中表达出来了。
表达得有一种婉转低徊、深微隐约的意致。
即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
总之,中国诗词自古就有“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它成为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一手法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意义。
但以“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婉约是其最主要风格,但其可用于各种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3.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本色”即原色,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将本色引进文学批评领域。
宋人将本色用于评论诗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为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宋末张炎把本色作为论词的术语使用。
元人论曲,并没有使用本色一词。
曲学理论研究到明代开始进入鼎盛。
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1)“本色”说的提出背景明代的“本色”说是因反对明中叶“以时文为商曲”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
古代曲论家们笔下的本色,其具体含义并不相等,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戏曲语言方面。
曲作质朴自然,通俗明朗,不用华丽辞藻,受众易于接受。
其指称具体对象,兼指曲词和宾白。
此词论以徐复祚和王骥德为代表。
②曲作风格方面。
曲作风格简淡、蕴藉,刚健豪宕;曲词清丽流畅,不落窠臼。
此词论以何良俊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