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明
8.1复习笔记
一、《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何景明
1.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七子论文的宗旨倡自李梦阳,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就复古这一总倾向来说,何、李是一致的;然二人在意见上存在分歧。
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所说,可知《与李宝同论诗书》是针锋相对的答辨。
2.李梦阳、何景明对学古认识的不同
(1)李、何都是主张从学古入手的。
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以有求似”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而李梦阳则“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步趋于形迹法度之间。
(2)何景明并不废弃法度,但他说的“不可易之法”指“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的诗文体势,所以说“法同则语不必同”。
而李梦阳说的法古,主要是摹仿古人的语言。
3.何景明对学古与创新关系的论述
(1)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
“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是说,无筏不能登岸,登岸就必须舍筏;舍筏才说明得登彼岸,否则还是飘浮在中流而无所归宿。
(2)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倘若像李梦阳那样,终身停留在尺寸于古法之中,是不可能在艺术上发挥独创精神的。
(3)何景明说李梦阳的近作,“间入于来”,“来人似苍老而实疎卤”。
“苍老”指尽洗词华,以意格取胜的一种艺术境界,“疎卤”只是个空架子;“疎卤”而似“苍老”,亦即“古人影子”;“疎卤”和“苍老”,是真伪问题。
(4)何景明说自己的诗,“不免元习”,“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秀峻”和“浅俗”,是艺术水平之高下而已。
其所以然,由于一个模拟形迹,学古过于求似,因而终身不舍筏,亦即不能登岸。
浅俗虽然浅俗,但却是舍筏而登了岸的。
4.李梦阳、何景明诗论的不同作风
(1)李、何的诗,同样是学盛唐的,但由于两人气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作风也就不一样。
大约李重气魄,一味追求雄奇豪放;何重才情,偏于“清俊响亮”。
(2)何氏此文中指出,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必须是包涵各种不同的因素,互相调剂。
像李梦阳那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是雄奇变为粗犷,豪放流于肤廓。
二、《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市民意识在文学上逐渐得到表现。
李开先的《市井艳词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种趋势。
1.市井艳词的特点
(1)市井艳词,就是民间歌谣。
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反映了真实的感情。
李开先重视市井艳词,正在“以其情尤足感人也”。
它说明了文学的力量来自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市井艳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群众性。
“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初学者,亦知歌之。
”李开先仿其体而作歌词,“市井闻之响应”。
这说明它深受群众的喜爱,对广大群众
有着深刻的影响。
2.李开先的“真诗乃在民间”
在前后七子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声中,明代弘治、万历间的诗文创作盛行着盲目摹拟古人的习气,李开先把眼光转向民间文学,从事传奇创作,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意见,主张从民间创作中吸取营养,这对当时的剽拟文风具有极大的针砭作用。
3.李开先重视民间文学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里,民间文学一向受到士大夫的卑视。
李开先却有勇气把民间文学直配风雅,并对孔子的“放郑声”提出异义。
这种文学见解有助于加强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推动文学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艺苑卮言》【选录】[明]王世贞
前后七子论诗,都主格调、讲法度,以汉、魏、盛唐为第一义。
他们的认识和作风并不完全相同。
后七子中,最初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
谢榛主张出入于盛唐十四家之中,兼取众长,自成一家。
1.谢榛的“情景”说
(1)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他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作诗本乎情景”。
(2)谢榛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
情景应融合,要做到“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
(3)“情景适会”就是情景交融。
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
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
2.谢榛的“四格”说
(1)谢榛指出诗歌有兴、趣、意、理四格,说:“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
”(《诗家直说》卷二)
(2)兴,就审美表现方式而言,就是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的意趣、道理而言。
理属于理性的,是议论,是道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成分,介于情理之间。
(3)“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性灵说相通的。
后七子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
其《艺苑卮言》一书,为一部具有独到之见的诗话。
从中可以看出他论诗的几个主要方面。
3.王世贞对华与实、文与质之间关系的看法
(1)王世贞认为一切见于文字纪录的书面语言,都应该看成是史,所有这些,都是表现社会生活的,而其中有“实”有“华”。
(2)就文学作品来说,必须是“五色错综,乃成华采”,“经纬就绪,乃咸条理”。
他所深切向往并作为最高艺术标准的,是汉、魏和盛唐诗中华妙而又精深的境界。
4.王世贞对诗歌艺术的论述
(1)王世贞论诗歌艺术,仍以格调说为中心,但他认为格调本于才思。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这意见接近于何景明,但比何景明看得深透。
(2)“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从才思来谈格调,进一步深入到艺术意境的探讨。
他认为,意境离不开才思,而不以骋才极思为能事;能融化一切材料,而要看
不出融化的痕迹。
5.王世贞关于诗歌达到佳境的论述
(1)王世贞不反对由功力以求工,但必须“由工入微,不犯痕迹”;也不否认法,他说《诗三百篇》和《古诗十九首》都“极自有法”,而“无阶级可寻”。
要“由工入微”,必须识得这无阶级可寻的法。
(2)王世贞主张从学习古人入手,然必须是“渐渍汪洋”,最后归于“一师心匠”。
他认为只有出自心匠,才能“气从意畅,神与境合”,随物赋形,无施不可。
6.王世贞与前七子及李攀龙主张的不同
(1)王世贞不同于前七子及李攀龙的是:一方面主张“师匠宜高”,一方面主张“捃拾宜博”。
他所说的博,还是断自盛唐。
直到晚年才渐渐有所转变,悟到了“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而有取于宋、元之诗。
(2)“此语于格之外者也”。
“以彼为我则可,以我为彼则不可。
”中的“我”是指汉、魏、盛唐的高格。
可见他前后期的看法虽有程度上的不同,然其基本思想是一贯的.
四、《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
到了明代,要求对于小说作出适当评价,并给予它们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明朝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序》,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1.李贽对《水浒传》创作精神的论述
(1)李贽指出《水浒传》为发愤之作,他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作为《水浒传》的创作精神。
(2)作者“虽生元曰,实愤宋事”。
“宋室不竞,冠屦倒施”,他一面说明作者是有感而
作,同时又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荒淫和祸国殃民的对外政策,是产生《水浒传》的根源。
2.李贽对《水浒》的评价
(1)李贽对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的颂扬
①在封建黑暗政治的残酷统治下,善良人民无路可走,又不肯“束手就缚”,“其势必至骊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这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一种说明。
②那些“啸聚水浒之强人”,是“同功同过、同死同生”的忠义英雄,作者赞扬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大大提高了《水浒传》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2)李贽对《水浒》评价的错误之处
李贽把小说中写的“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心招安,专图报国”的宋江说成“忠义之烈”,肯定“南征方腊”这样镇压农民起义的描写。
这说明他的思想深处并没有突破封建传统观念的藩篱。
3.李贽的“童心”说
(1)“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童心”,是童子之心,也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熏染的心。
(2)李贽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从这种观点出发,李贽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