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奇闻异事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着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赴宴吟诗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而闻名的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8、打饼祭佛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9、吟诗赏月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拈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

”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着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

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

”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11、水果和药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

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

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

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13、涵养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着名的北宋着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

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

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

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

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

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

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15、东坡吃草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16、对联退敌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

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

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

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

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

对句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补对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

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