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和对策
宜君县棋盘中学——陈建平
说到学生辍学,我们可能很自然地想起了贫困。
但是国家近年来对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经济方面的原因应有所缓解。
可为什么许多农村初中的学生巩固率仍远远达不到98%呢?事实上,许多学生走出校门的主要原因是厌学。
那么这些孩子们在学校为什么会感到厌学呢?我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依旧停留在口号阶段。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现实中我们的教师是怎样对待学生们的呢?农村中学的教师仍以灌输、管教、批评主线,教师仍是神圣的说教者、权威者。
教育形式还是教学生怎样接受压抑,怎样接受别人对自己强制。
学校说什么是什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不厌其烦的讲解,反复读背、一张接一张的习题……而学生面对这些枯燥的说教和反复乏味的刺激,很难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感觉、对很难活跃他们思维的教学活动失去了兴趣。
看到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全力讲解中打着瞌睡,就知道我们的学生有多么的厌学。
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就与学生斗智斗勇。
如果学生很不听话,他就有可能遭到教师的变相体罚甚至打骂。
违纪学生的人格尊严就得不到尊重,心灵得不到关爱,逆反心理就很容易由此形成。
于是有教师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
二是学校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淡化,学习兴趣在不经意间流失。
学生进入初中后,就要面对五大主科,八年级就是六大主科,而每一科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学好的。
但我们农村初中的教师特别是所谓的体、音、美、劳、生、地等小科教师更是珍宝,同时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又是非常僵乏,甚至连录音机都难得有几台好的。
一学年下来,那些特色的“小科”很难看到老师上一节课,也很难开一组学生的分组实验,尽管实验报告上填写得慢慢的。
学校图书室一般也是摆设,有旧书无新书,有制度无人管理,自然学生就难得借到几本书。
使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严重的限制,也很自然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最该产生兴趣的年龄阶段却失去了兴趣、再最喜欢动手的年龄没有动手,在最该了解世界形成人生观的时候没有看到几本好的课外书。
于是兴趣在单调中平淡,在平淡中流失,在流失中寻找刺激。
于是游戏机、网吧、甚至早恋等不该他们接触的东西进入他们的生活。
我在这儿不是怪我们的教师,我们农村初中的教师每天的课程是很重的,一般正科加早中晚辅导,一周有二十节课左右。
换药精心备课、批改作业,还要写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作业批改记录、教后记、学困生转化记录、各种计划、总结……教师的口和手闲着的时候本来就少。
我们可以设想每一堂课在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兴趣,实现合作和探究,不花点心思备课是不现实的。
在这样的重负下,教师们整天就像只陀螺在转,哪有精力和心思去精心准备呢?只有带着一脸的疲惫走进课堂,这哪有激情去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焰呢?
三是考试和升学也让学生的身心倍受煎熬。
面对学校的考试评比,面对社会对孩子升学的关注。
我们的各科教师迫于这些压力就必
然地会将这些压力转化给学生。
而考试后的成绩呢?如果英语平均二十几分、物理平均二三十分……总分,除了语文、政治、历史外,其他科目平均分是很难及格。
每位学生心中就加重对学习的厌倦。
所以学生的累也是双重的,在身体方面,我们农村学生一天含早中晚辅导在内要上10节课;在心理方面,不少学生花了那么大的劲学习,那么拼命的努力,如果考试的分数却是失败。
再加上如果有的老师将成绩的排名写在后面的黑板上。
我想,排在最后的学生是很怕进这个教室的,更害怕看到这块黑板的。
身心的双倍煎熬让不少学生选择了逃避,最后就很难面地产生厌学。
我常想,这些过早离开校园的孩子们就从没有想过要好好读书奔个好点前途吗?我们的学校又给了他们多少机会呢?他们心中阴影太多,以致他们中间少数意志不够坚定的学生就丧失了求学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的考试科目能少一点,升学的压力小一点,他们的学习兴趣多一点,他们还会选择离开吗?
当然,他们厌学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现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留守孩子隔代教育的问题、农村中的家长的认识、还有农村中教育环境等问题。
可这些问题短期内也是难以改变的。
那么,针对以上学校中出现的现象,我们学校能够采取哪些措施呢?我认为:
1、要认真学习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如何事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多关爱一些他们;在教学中少一些灌输多一点交流,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漠视多一份赏识。
让学生意识到是自己主动要学,而不是被动接受。
初中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青春期,学校和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终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学习一些习惯性、品质性的东西,这样学生的发展才会更有动力、有后劲。
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确立明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
开展多样多彩的活动,培植学生学习兴趣的幼苗。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对学习的记忆力,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如果能将这些方面做好,相信他们一定会受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当学生违纪违规后,教师要冷噤不要冲动,要有耐心,要从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从对本班大多数人负责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引导教育。
如果一定需要惩罚,就要在学生信服口服的前提下进行,不要做出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处罚。
要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他擅长的事去让他去做,给他一个表现自我优点的机会。
并趁机鼓励他想这方面努力,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校园生活应丰富多姿,充满志趣,点燃学生求学的热情。
校园的生活应是宽松的、有趣的,不能搞“管住了学生的时间就管住了学生”这样有碍学生身心发展的做法。
学生在学校应该有充分放松身心的时间。
首先,上述的“小课”课不能随意占,这至少能起到放松一下学生的作用,如果能上好美术、音乐课就更能增强学生多种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另外,我们还要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球赛、艺术节、讲演赛、社会劳动实践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营造一种“天
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校园氛围。
对那些在学习上不成功的学生,我们教师尤其要鼓励他们参与这些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的评价是多元的,生活是多元的,“事业没有高低,成功没有标准”只要能焕发出他们生命活力的活动,都是要参加和努力的。
学校应该将现在现有的各种教学设备都毫不犹豫地用到教学和学生身上,并要尽量提高其使用率,不能再让教师们总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也不能让学生在学校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让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引到学生愉悦身心上来。
一个个在校园生活中一脸阳光,充满各种良好的兴趣,让有成就感的孩子远离游戏厅和网吧、远离不良习气。
3、要争取教育经费投入,让教育资源投入的重心偏向农村中学。
这几年我们国家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可这些投入的教育资源绝大多数地向城市集中。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加上不少优秀教师也因为耐不住农村的清贫和单调而调往城区。
更使得农村初中的教育举步维艰。
优秀教师外流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下降导致生源减少;而生源减少又反过来影响学校经费;经费不足又影响教师待遇,待遇不好又使教师人心思浮,这样恶性循环形成了。
我们国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在教育方面,我们企盼农村教育的教学设备能得到大的改善,让我们农村的学生和成立的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让他们一样做实验、一样能有很好的课外阅读书刊。
同时我们企盼城里的优秀教师能正真下到农村中学来支教。
更希望农村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真正留得住优秀教师,同
时培养更多自己的优秀教师。
我记得有一首歌的结尾是这样的“山谷里的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我再也不想看见孩子们走出校门时失落的背影和他们这样走进社会后四处碰壁的无奈,我期待着农村教育早日迎来属于她的春天。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