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阅读做题思路总结整理:站长新浪微博:站长申论工作室什么是做题思路?说简单写就是把平时的做题程序具体的分解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审题,阅读并理解题目要求。
第二步,破题。
也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分析题干(背景材料),寻找做题的突破点。
第三部,分析选项,根据上面要点,找出“最符合要求”的选项。
然后的,针对以上三个步骤,总结出做题的经验。
以下,站长今天按照以上三部分,分享一下我总结的段落阅读的做题思路。
一、对题目分类,非常有助于审题审题就是阅读题目要求,了解命题人让你做什么。
这是做题的第一步。
关于审题部分,首先要做到对段落阅读题目的问法,非常的清晰。
以下是段落阅读题目的几个典型问法:文段主旨:1、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这段文字最适合的标题是()3、作者意/旨在说明/强调/表达( )4、作者的主要/核心意思是()/作者主要说明/介绍了()5、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6、这段文字中,XX是指()/XX的特点是()细节信息:7、以下说法与原文相/不符的是()上下文逻辑关系:8、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9、根据上述文字,作者接下来可能会讲()10、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这10类题目,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段落阅读类题。
大家可以看到,我又把上面10类题目分做了3大类。
为什么这么分,因为分析文段主旨、判断细节信息和辨析上下文逻辑关系,是破解段落阅读题目的三大关键点。
因此就将这10类题目归为这么三类。
这么对题型进行详细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下一步的“破题”:当你看到这道题目问什么,你可以就知道本题破题关键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带着目的去阅读文段的材料。
二、根据不同题型,选择不同破题之道破题,就是按照题目要求,对题目材料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寻找答案的过程。
段落阅读题目,具体的破题方法前面已经说过:分析文段主旨、判断细节信息和辨析上下文间逻辑。
(一)如何分析出文段的主旨什么是主旨?记得考研的时候,报了石春祯的英语辅导班。
他说,怎么判断你是否读懂一篇文章,标志就是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
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main idea(主旨)。
main idea 是整篇文章的灵魂,也是破题的灵魂。
这个观点,对我的启发很大。
我今天仍然觉得,段落阅读的的主旨是什么?就是一句话能把这段文字要表达的内容概括完。
它在表达的意思上统领整个文段,在文字的分量上占据着段落的核心。
概括文段的主旨非常重要,每年20道段落阅读,至少15道是围绕文段的主旨进行命题。
那么如何分析概括出段落的主旨呢?首先,要分析主旨,就必须要有一个思维状态:你不能就段落来想段落,你得去想象你就是作者。
你得想象这段话,会选自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是文章的过渡段,还是主体论证段?写作目的是什么,要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然后再说具体的经验。
第一,行文习惯。
段落阅读的大部分材料,都取材与规范媒体的专栏文章。
这些专栏文章与我们申论文章段首开门见山的概括观点、亮明主旨非常不同。
如果描述一个问题或现象,他们往往先充分的把事实本身描述清楚,做足了大量铺垫然后才在段末引出观点——作者主旨往往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现实意义或对策。
如果是观点论证,他们就采用非常灵活的论证的方式,或先写出高度概括理论观点来演绎论断出一个具体的应用的合理性,或者先引出一个典型的事实进而概括出一个抽象的道理,或者举出一个事实,来类比另外一个事实。
总之,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这类文章,作者要表达的重心,基本都在文段末句。
有人也把这个现象叫做尾句原则,我非常赞同。
PS:本来,我想针对以上集中典型的行文方式,各举几个典型例子,做了一半发现没有意义。
一方面是发现典型例题实在是太多了……你只要重点看文段最后,一般都能很容易的找出文章的主旨。
当然,如果发现有的文段前后两部分表达重点截然不同,并且都有对应的选项。
那么怎么办?根据概率,肯定以后者为文段的主旨的居多,所以,果断以后面意思为主吧!第二,关键词。
作者在引出观点的时候,有时候会有明显的标志词(或者叫关联词、关键词等)比如:递进(而且;并且;也;甚至……)——层层强调,最后强力的爆发观点转折(但是;而;事实上……)——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的亮明观点结论(因此;所以;由此可见……;专家表示……;事实证明……)——做足铺垫,水到渠成的总结观点。
当然,也有很多的机构老师,在总结规律的时候,非常的看重所谓的关键词,并提出考场上,先画出关键词,比如“但是”,然后只看关键词后面的内容,从而得出答案。
对此,我的观点是:关键词的像一个路标,指向表达重点在哪里。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关键词可以很好的印证表达重点的位置,但是绝不能说转折词后面就一定是文段的主旨。
只看所谓的关键词后面,或者只看最后一句,往往会对文段主旨理解不深刻,甚至曲解文意,这样,你会因为无法确定那个选项,还得回头通读材料,十分浪费时间。
根据行文习惯,大部分的文段的表达重点都在最后一句,无论有无关键词。
所以,我们阅读文字材料,必须要在通读材料时候,有重点的关注文段的尾句。
不用刻意找什么关键词啊,太麻烦了。
第三,特殊题材的主旨有些文段材料,是典型的散文,还带抒情的赶脚。
这些文字,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可。
首先看选项哪个最有深度,高度契合了文段。
然后,看选项的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2005-9去工作而不要以挣钱为目的;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他人关注;去唱歌而不要想着有人在听;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你的不是;去生活就像这世界是天堂。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A 幸福其实就在一念之间B 生活需要多一些想象C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D 做事情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性C、D两项,因为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排除。
B项,概括缺少深度,只是对最后一句的简单引申。
所以,正确的只能选择A了。
还有些,不涉及观点的表述或论证,只是客观准确的描述事实、现象或事物,语句间都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上面所说的递进或转折。
这类题目其实相对容易,只要根据选项,看个哪个概括作为全面,或者提炼概括出了这些事实的共性特征,或者找到这些句子的描述的共同主题即可。
近5国考真题的典型题有:2011-52,2010-37,2009-492010-37 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A 环境迫使人们接受某种生活方式B 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C 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D 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文段中讲的是同一地点,同时或先后居住着不同生产方式的人群,所以不涉及环境与适应问题。
A与B排除。
C项与最后一句不符合,也排除。
因此只能选择总结出共同特征的D 项。
(二)如何判定细节信息一旦看到题目中问的:“以下说法与原文相/不符的是”,立马反应过来,这是一个需要精读题目材料与选项的题目。
一般来说,做题的基本程序是,先通读材料,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对应位置,进行细节上比较判定。
说一个小小的做题习惯,仅供参考:如果题目问那个符合题意,或哪项错误,无论什么题型,都尽量沿着D项、C项、逐个往前验证的步骤。
统计了一10年真题,选CD居多,BA偏少。
以下是我总结的细节信息判定类题目的选项设置规律:1.信息片面与文意不符的选项往往会缩小背景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或论述观点概念的范围缩小,对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仅仅对论述的非重点部分进行表述。
2.无中生有背景材料中没有提到的概念或事物,却成为选项的重点表述对象,那么这种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对的。
而与文意相符的选项则是对材料的合理推断或者集中反映材料内容。
3.言过其实背景材料中概念或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范围错误的扩大,或空喊口号,或者泛泛不着边际,一般正确选项概括准确、具体且不空洞。
4.言辞绝对一般而言,如果选项中出现“最”“完全”“必然”“所有”“一定”“不可能”等绝对化的限定性词语。
要引起特别警惕。
相反,与文意相符的选项一般语气客观,态度中肯。
多含有“可能”“应该”等词语。
(三)上下文间逻辑与前面两类题目相比,上下文类题目相对容易些。
上下文类题目主要分三类,各有特点。
第一类:“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如果划线位置在句首或句末,且为整句的话,一般来说就变成一道典型的主旨题。
查阅选项,看哪个可以总括全段,则为正确选项。
如2013-54 “孤独乔治”……如果非整句,则要看上半句的或下半句的意思上的逻辑关系进行判定。
如果划线位置在文段中间,则为典型的过渡句。
分析上下文的意思的差异,尤其是选项中那种可以对上下文意思起到一个桥梁连接作用的,则多为正确选项。
如2013-48 “所谓声誉……”,2012-57“饮食最基本的功能……”等。
第二类:“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最后一句都给予了充分的暗示。
分析选项,这类题目大多是承接最后一句话当然也要么承接整个文段主旨的。
例如,如果文段内容讲的是某个社会问题、则接下来很可能要讲对策……第三类:6句话进行排序。
这个很容易。
推荐的做题程序是:快速按顺序通读下6句话,基本上有一个大体的思路,起码可以确定第一句或者其中2-3句的顺序,然后对应选项,再通读一遍,如果不合理则换一个继续通读……一般来说,如果四个选项,其中有两个选项前3句甚至前4局得排序都一致,那么这两个选项可能都是错误答案。
可能有人特别讨厌排序题,没办法,采用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吧。
具体怎么做?就是挑20道这样的真题,一次性做完,就不讨厌了。
哈哈哈哈三、找出“最符合要求”的选项这一部分,我也想通过争议题目来分析下,什么是“最符合要求”的选项。
当然,肯定也有偏颇之处,仅供参考。
1、问题中,含有概括、写出、介绍这样字眼,就是典型的总结文意(what)题目,不可对文段内容做合理引申。
只能围绕文段的传达的信息去做题。
告诉、表达、意在、旨在等字眼,则是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what&why)的主旨题,可以在一定的引申基础上选择答案。
2009-52 心理矫治作为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教育改造手段,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服刑人员改造,也在于降低服刑人员出狱后重复犯罪的几率。
当然,由于我国心理学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心理矫治工作虽然在监狱管理系统中已初见成效,但在监狱系统中大范围运用还需假以时日。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心理矫治:A 在监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 亟待在监狱系统中进行大范围运用C 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有效教育改造手段D 发展有赖于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成熟解析:本质上这道题目是一个概括。
B是作者的表达意图,C是现状的描述,应倾向于那个?作为概括题,应该倾向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