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荆州市江陵中学杨建华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实施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方面给我触动最大的,同时收获也最多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观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最大程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要以为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不要上课搞“满堂灌”,要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有自信心,责任心,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

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也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有浓厚的教学气氛,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态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教文言文时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逐段逐段的讲解,这样一节课下来我总是觉得很累,同时学生也感到枯燥无味,很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

近一年多来我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思索,想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法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后来我意识到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再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古汉语词典翻译全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要观点,然后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比如我在教授《种树郭橐驼传》时就先请同学阅读,然后大家集体讨论翻译(我采取的是一人翻译一句的方法),让每一个同学都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家都踊跃发言,生怕落在了别人的后面。

接着我让学生归纳这篇文章的寓意,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让他们在课堂上展开辩论,看谁说得更有道理一些,学生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纷纷展开舌战,课堂气氛很热烈,大家都参与了进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有些篇目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去模拟古人的语气与神态,增强他们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有的文言篇目我就让他们改写或续写,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的被我调动起来,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大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学效率也明显的得到了提高。

文言文还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归纳,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掌握文言字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理解上,我一般首先要求学生发现疑问自己查学习资料来解决,再慢慢的让学生学会归纳,我提示他们应该从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近义词等多方面去归纳。

在文言句式的讲授上,我只告诉他们一般文言句式的特点,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找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并和一般的句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这样学生既建立了积累意识,又学习了积累方法,对知识的记忆就非常深刻。

一年来,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够自觉地去预习、归纳、复习了。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言文给学生,借助一定的注解已不仅能看得懂了,还能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看法。

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开掘他们的思维的源泉,使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得以迸发。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重在启发,避开直接告诉学生,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和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假期,我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去做社会实践调查,让他们去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并逐步的适应社会,因为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同时也想培养他们的动手动口等能力。

我要求他们每人都要写一篇调查报告在班级中交流,同学们经过调查实践并查阅一些资料,有的社会调查报告选择介绍家乡的美景,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是爱;有的社会调查报告反映家乡的巨大变化;有的反映自己到工厂里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有的反映自己亲自到田间参加社会劳动,感受普通劳动者的艰辛与伟大。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当然,教无定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巨变,才能培养出新型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这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深刻的思考与想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