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1. 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中药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3.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炮制理论,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

4.中药炮制的起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具备以下条件而产生的。

①中药的发现与应用②火的出现与应用(炮生为熟,是中药炮制的雏形)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5.中药炮制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①春秋战国至宋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②金元、明时期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③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④现代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6.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雷敩编撰,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炮炙大法》,缪希雍,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的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贮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为十七种,即雷公炮炙十七法。

第三部,《修事指南》,张仲岩,较为系统叙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进一步深化了中药炮制理论。

7.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9.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确定炮制的基本原则。

制则: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的辅料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相资为制(用药性相同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盐制知母);相畏为制:(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制半夏、南星);相恶为制:(减弱烈性,如麸炒枳实缓和其破气作用);相喜为制(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制法:制其形,性,味,质
10.生熟理论:总结中药生熟饮片性能变化,功效异同,并用于指导炮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理论。

内容:①生泻熟补②生峻熟缓③生毒熟减④生行熟止⑤生升熟降⑥生降熟升11.土制补中、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矾汤制去辛烈而安胃、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姜制发散、盐制走而软坚、酒制升提、麸制抑酷性而和胃、猪胆汁制泻火、黑芝麻制润燥而益阴、蜜制和中益元、醋制入肝而住痛、糯饭米制润燥而泽土12.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辛温姜制苦寒栀子)②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苦寒的胆汁制黄连)③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生地制熟,甘寒→甘温)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改变药物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

药物大凡生升熟降,辅料的影响更明显,通常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黄柏原清下焦湿热之药,酒制后作用向上,兼清上焦之热)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药物经炮制后,作用重点可以发生变化,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增强,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相应的减弱,使其功效更加专一。

(益智仁入脾、肾经,
盐制后主入肾经)
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中药炮制降低药物毒性三个途径: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

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13.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1.提高方剂疗效①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②保证方中各药的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③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④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2.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①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②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3.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4.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14.中药炮制的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天南星,半夏,川乌,斑蝥等)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味(炙甘草,凉转温)③增强药物疗效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趋向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洁净药物,并利于贮藏保管⑧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15.三类分类法和五类分类法:陈嘉谟提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色,但是不全面。

针对三类分类法,提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对炮制方法的概括更为全面。

16.饮片包装的类别①内包装指直接与饮片接触的包装②外包装指内包装以外的包装,按由里向外分为中包装和大包装。

17.中药饮片质量的控制:(1)净度:不应该含有杂志、霉烂品、虫蛀品及非药用部位
(2)片型及破碎度: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的1mm;破碎度要有利于成分的溶解和溶出(3)色泽:炮制后应有固有的颜色光泽
(4)气味:需带有原有中药气味,有异味应除去,有些应具辅料气味
(5)水分:控制在7%-13%,蜜制品不得超过15%
(6)质地:具有相应的质地
(7)灰分:生理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8)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
(9)有效成分:量变和质变
(10)有毒成分:制川乌的酯型生物碱(乌头碱)少于0.15%,生物碱(乌头碱)少于2.0%;马钱子含士的宁1.2%-2.0%,巴豆霜含脂肪油18.0%-20.0%
(11)有害物质:重金属、砷盐及农药残留量检查
(12)卫生学检查:检查细菌、霉菌及活螨等
(13)包装检查
传统贮藏保管的方法:主要有通风,晾晒,烘烤,吸潮,对抗,密封等。

17.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净制,切制,炮炙
中药饮片生产工艺程序:原料药材选择,净制,软化,切制,炮炙,干燥,灭菌,包装,成品检验,装箱、外包装。

18.中药饮片工业管理:①目标管理②人才管理③工艺管理④质量管理⑤设备管理
19.净选加工的目的:1.分离药用部位2.进行分挡3.除去非药用部位4.除去泥砂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20.饮片切制的目的:①便于有效成分煎出②利于炮炙③利于调配和制剂④便于鉴别⑤利于贮存
适宜趁鲜切制的药材:①富含水分的草类(薄荷,益母草,芦根)②质地坚硬的块根、块茎类(白附子,茯苓)③果实种子类药材(枳实,枳壳等)含有挥发油类,不宜趁鲜切制(石菖蒲)
21.药材软化水处理方法:包括淋法(清水喷淋或浇淋药材,适用于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流失的药材,如薄荷甘草,枇杷叶等)
淘洗法(用清水洗涤或快速洗涤药材,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如五加皮,防风,瓜蒌皮等)
泡法(将药材用清水泡一定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如天花粉,木香,土茯苓,泽泻,)
漂法(将药材用多量水,多次漂洗,漂去有毒成分、盐分及腥臭味;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制过的药物及具有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如川乌,草乌,天南星,半夏等)
润法(是把泡,洗,淋过的药材,用适当器具盛装,或堆积于润药台上,以湿物遮盖,或继续喷洒适量清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水分渗透到药物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分为①浸润,以定量水或其他溶液浸润药材,经常翻动,使水分缓缓渗入内部,以水尽药透为准。

如酒浸黄连、木香,水浸郁金,枳实等②伏(闷)润,经过水洗、泡或以其他辅料处理的药材,用缸等在基本密闭条件下闷润,使药材内外软硬一致,利于切制,如郁金,川芎、白术,白芍,山药,三棱,槟榔等。

药材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①弯曲法:适用于长条状药材,如白芍,木通,木香等
②指掐法:适用于团块状药材,如白术,白芷,天花粉,泽泻等
③穿刺法:粗大块状药材。

如大黄,虎杖等。

④手捏法:不规则的根与根茎类药材。

如当归,独活等槟榔,延胡索,枳实等
⑤剖开法:粗大根与根茎类药材。

如川乌,草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