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CENS-16001赛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检测要求与试验方法2016-10-10 发布 2016-10-10实施赛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前言统计市场上已发生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超过50%的安全事故与动力电池系统有关联。
事故原因包括过充电、外部短路、内部短路、电解液泄漏、电气故障、进水、碰撞、异物穿刺等。
有些事故是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有些事故是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也有些是用户使用不当和维护不当。
为了更加完善赛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避免产品缺陷,设计缺陷、使用不当等因素造成的人身财产安全损失,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由赛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检测要求与试验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模块及系统的电性能、安全性能、寿命循环的检验要求和方法及包装、标志、贮存、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赛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用动力电池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如下国标: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GB/T 31484-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5-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6-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67.1-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GB/T 31467.2-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18384.1-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GB/T 18384.2-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操作安全和故障防护GB/T 18384.3-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 4208-2008/IEC 60529:2001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GB/T 191-200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996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GB/Z 18333.1-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电池QB/T 2502-2000 锂离子电池总规范UL 1642 锂电池UL 2054 家用和商用电池3术语和定义3.1单体蓄电池本文仅针对可充电电池,可直接将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基本单元,包括正负极片、隔膜、电解液、外壳。
3.2蓄电池模块将一个以上的单体蓄电池,按照不同串并联组合而成,最终只引出总正、总负的模块。
3.3蓄电池系统一个及一个以上的蓄电池模块,以及相应连接控制附件(管理系统、高压电路、低压电路、热管理及机械总成等)构成的能量存储装置。
3.4内阻用以区分电池在工作时,电流流过电池内部所受到的阻力。
一般分为交流内阻和直流内阻。
由于充电电池内阻很小,测直流内阻时由于电极容量极化,产生极化内阻,故无法测出其真实值,而测其交流内阻可免除极化内阻的影响,得出真实的内阻值。
3.4额定电压用以标识单串蓄电池电压的适宜的近似值。
如厂家未特别规定外,三元体系3.6 V,磷酸铁体系3.2 V。
3.5额定容量室温下完全充满电的蓄电池模块或系统,以0.5C电流放电至截止保护电压或BMS自动保护所放出的容量,用Ah表示。
3.6额定能量室温下完全充满电的蓄电池模块或系统,以0.5C电流放电至截止保护电压或BMS自动保护所放出的能量(电量),用Wh表示。
3.7初始容量(能量)新出厂的蓄电池模块或系统,以0.5C电流放电至截止保护电压或BMS自动保护所放出的容量(能量),用Ah(Wh)表示。
3.8高能量蓄电池模块或系统室温下,最大允许输出电功率(W)和1C放电至截止保护电压或BMS自动保护所放出的能量(Wh)比值位于0.2-10之间的蓄电池模块或系统。
3.9高倍率蓄电池模块或系统室温下,最大允许输出电功率(W)和1C放电至截止保护电压或BMS自动保护所放出的能量(Wh)比值不低于10的蓄电池模块或系统。
3.10荷电保持能力完全充满电的系统在一定温度下存储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放电,其后放电容量与初始容量之比。
3.11容量恢复能力完全充满电的系统在一定温度下存储一定时间后,再完全充电,其后放电容量与初始容量之比。
3.12室温荷电状态SOC当前可用容量占初始容量的百分比。
3.13 充电限制电压对蓄电池系统充电时的电压上限制值,如无厂家特殊说明外,三元体系为4.15±0.05V,磷酸铁体系3.65±0.05V。
3.14 放电限制电压对蓄电池系统放电时的电压下限制值,如无厂家特殊说明外,能量型电池模块或系统:三元体系为3.0±0.05V,磷酸铁体系2.5±0.05V;功率型电池模块或系统:三元体系为2.5±0.05V,磷酸铁体系2.2±0.05V。
3.15 标准充电如无特殊说明外,指蓄电池在环境温度为(20±5)℃条件下以0.5C(A)恒流充电,当蓄电池两端的电压达到充电限制电压时,改为恒压充电,直到充电电流降至0.1C(A)时停止充电。
3.16 标准放电如无特殊说明外,指蓄电池在环境温度为(20±5)℃条件下以0.5C(A)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或系统自动保护。
3.17 爆炸蓄电池的任何部位瞬间喷射出的固体材料被推至离电池25cm以上。
3.18 燃烧蓄电池冒火并伴有火焰。
3.19 泄漏蓄电池中由于液体电解液损失而引起原始重量减轻超过0.1%者。
3.20高压最大工作电压大于30Vac且小于等于1000Vac,或大于60Vdc且小于等于1500Vdc的系统总电压。
3.21低压最大工作电压不大于30Vac,或不大于60Vdc的系统总电压。
4 检验要求和方法4.1 使用环境充电温度: 0℃~45℃放电温度:-20℃~60℃相对湿度:≤93%RH大气压力:86kPa~106kPa4.2 外观及尺寸重量蓄电池系统表面应清洁、无锈蚀、无划痕、无变形及机械损伤,无漏液现象蓄电池的尺寸、质量应符合对应规格书要求。
若技术协议有具体要求,按技术协议执行4.3常温放电性能蓄电池系统25℃环境中,按照0.5C充放电试验,其放电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容量,并且也不能超过额定容量的110%,同时所有测试对象初始容量极差不大于初始容量平均值的7% 。
4.4 常温倍率放电性能高能量系统在标准0.5C充满电后,以3C电流(最大不超过400A)放电至系统自动保护,计算放电容量,不得低于初始容量的90%。
整个测试过程,温度不得超过60℃。
高倍率系统在标准0.5C充满电后,以C电流(最大不超过400A)放电至系统自动保护,计算放电容量,不得低于初始容量的80%。
整个测试过程,温度不得超过60℃。
4.5 常温倍率充电性能系统在标准0.5C放电后,以2C电流(最大不超过400A)充电至系统自动保护,整个过程不超过0.5h,静置1h后,标准0.5C放电,计算充电容量,不得低于初始容量的80%。
整个测试过程,温度不得超过55℃。
4.6 低温放电容量系统在标准0.5C充电后,在-20℃环境中搁置24h,以0.5C电流放电至系统自动保护,计算放电容量,不得低于初始容量的70%。
4.7 高温放电容量系统在标准0.5C充电后,在55℃环境中搁置5h,以0.5C电流放电至系统自动保护,计算放电容量,不得低于初始容量的90%。
4.8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系统在标准0.5C充电后,在25℃常温环境中搁置28d后,以0.5C电流放电至系统自动保护,计算放电容量,荷电保持不得低于初始容量的85%。
该系统再0.5C充满后,再以0.5C电流放电至保护,计算放电容量,容量恢复不得低于初始容量的90%。
4.9存储系统在标准0.5C充电后,以0.5C放电1h,在45℃环境中存储28d,在室温下搁置5h,在以0.5C标准充满电,再以0.5C电流放电至保护,计算放电容量,容量恢复不得低于初始容量的90%。
4.10 循环性能系统按标准充放电,循环500次,放电容量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0%,循环次数1000次后,放电容量不低于初始容量的80%。
4.11 绝缘电阻值正负极分别对即可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Ω/V。
4.12 充放电电流符号放电电流为正,充电电流为负。
4.13 振动测试对系统按照GB/T2423.43要求,Z-Y-X每方向振动21h,振动过程中检测电压变化不大于0.15V,系统连接可靠,结构完好,无泄漏、外壳破裂、着火或爆炸等现象,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Ω/V。
4.14 机械冲击对系统施加25g,15ms半正弦冲击波形,Z轴方向冲击3次,观察2h,系统无泄漏、外壳破裂、着火或爆炸等现象,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Ω/V。
4.15 跌落对系统Z轴方向,1m高度自由落体到水泥地面,观察2h,系统无电解液泄漏、着火或爆炸等现象。
4.16 翻转对系统先绕X轴6°/s转动360°,再90°/s转动360°每90°保持1h,翻转后观察2h;再绕Y轴重复一次。
系统无泄漏、外壳破裂、着火或爆炸等现象,并连接可靠,结构完好,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Ω/V 。
4.17 模拟碰撞将系统固定在有支架的台车上,进行x、y轴不同加速度的脉冲,系统无泄漏、外壳破裂、着火或爆炸等现象,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Ω/V 。
4.18温度冲击将系统在-40°C~85°C交替循环5次,每次保持8h,两种极端温度转换时间在30min 以内。
系统无泄漏、外壳破裂、着火或爆炸等现象,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Ω/V4.19湿热循环将系统放置温度在25°C~80°C,湿度在55%RH~98%RH按标准曲线交替循环5次,在室温下观察2h。
系统无泄漏、外壳破裂、着火或爆炸等现象,实验后30 min内,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 Ω/V 。
4.20 海水浸泡将系统按实车装配,所有线束连接,置与3.5% NaCl溶液中2h,水深要淹没测试对象,观察2h。
要求系统无着火或爆炸等现象。
4.21 模拟碰撞将系统固定在有支架的台车上,进行x、y轴不同加速度的脉冲,系统无泄漏、外壳破裂、着火或爆炸等现象,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Ω/V 。
4.22 外部火烧盛放汽油的平盘尺寸超过测试对象的20cm,但不超过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