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材简析】《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之作,《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部分。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通过对桃源的描绘,人物行为的记叙,虚构的理想境界,强烈震撼着读者心灵,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因此,感知桃源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朗读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文字,提炼信息。

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桃源”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桃源”意义。

【教学方法】品读法、情境创设法、联想感悟法、拓展延伸法。

一、导入课前知道,我们已经学过《桃花源记》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桃源”。

而对桃源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由此可见,桃源的魅力,可见这篇序文的魅力。

今天,我们作以进一步理解、赏析。

明确:(板书)桃花源人渔人太守刘子骥师:在文中,作者侧重从言行方面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那么,在渔人离开桃源后还想再寻桃源时,有一个行为,是倍受争议的,什么行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明确:(板书)渔人——“说”1.(再次浏览文本)渔人将这次经历感受向太守娓娓道来,他会向太守一一“说”些什么呢?(择时鼓励:如果我们能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合理的想象描述情境或者征引诗文丰富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

)如:(1)美丽神奇的桃花林——“行”(缘溪行)、“欲穷”(欲穷其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想象着:悠悠的蓝天,淡淡的云烟,浓浓的绿树,绚烂的桃花,花瓣娇柔而轻盈地落下,在碧绿的溪水中晕染着一抹抹粉红的梦。

此情此景,恰若不染纤尘的仙境,于是渔人甚异之,“信流引到花深处”,进而巧遇桃源。

(板书)逢源师:桃林魅力如此,桃源更是值得期待了。

桃源给渔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2)桃花源的神秘与桃花源见闻——“入”(从口入)“停”(停数日)①桃源自然环境美丽富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就像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恬静的景象中,整齐的屋舍可以安居,肥沃的土地可以种作,百姓不会流离失所,饱受饥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不会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境地。

(李绅《悯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农时”(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百姓可以吃饱穿暖,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②社会环境安定和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不是“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没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与死寂,就像《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样,浓郁的乡村气息中,透露出一片祥和安定。

方宅草屋,良田美池,阡陌远村,鸡鸣狗吠,这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对久经战乱的人们而言,这里就是乐土。

③人们生活自由快乐——“其中往来种作”,从这里的“种作”可以看出“力耕不吾欺”,劳动可以自养。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这里的种作,没有在南冈的丁壮“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挑战极限的那份辛苦——恰恰相反,往来之间,劳动是一种从容的幸福,一种悠然的享受。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因为这里能免受战乱与饥寒,既无衣食之忧,更无世事烦扰。

老人和孩子在“桃花源”这个仙境中也能各得其乐,想象一下,孩子踏足东风,追逐于阡陌之间,轻放纸鸢。

老人呢,健康、长寿,悠闲漫步,满心笑意。

化用一句“桃源春风相媚好,黄发谁家翁媪。

”诗人在《桃花源诗》中说“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老幼作为弱势群体的代表,他们快乐与否是评价社会是否幸福和谐的标准之一。

没有土地可以耕种,没有房屋栖身,饥寒交迫,衣衫褴褛,颠沛流离。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岂一个“苦”字了得!在这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还有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影子。

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衣裳无新制”。

【斟酌:读第二段】补充桃源人印象:⑤民风淳朴。

无阶级、平等——便要还家。

没有经过“汇报、请示、批准”。

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从“要”“延”中,可以看出桃源人的热情好客,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也体现了这一点。

真诚——“自云先世……”讲述经历,不隐瞒。

善良——“皆叹惋”没有表现出“独自庆幸”之意。

友好仁厚——“渔人辞去时,只因为担心而嘱咐,没有为了让渔人守住秘密而强行阻止他离开。

”【斟酌:读第三自然段】⑥与桃花源人的交谈、嘱咐。

⑦离开桃源——“志”(处处志之)(板书)志源2.渔人把逢源、入源、访源、志源等来龙去脉向太守这么一说,这个行为是很受争议的,大家怎么看?(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如:一方面,。

桃花源人,对于迷路的渔人,礼至,言尽,渔人却不诚不信,不友不善。

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

渔人——这个仍然生活在战乱和苦难中的百姓,宁可违背承诺、违背为人诚信这一基本道德准则,也要告诉太守,也要寻得桃源,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可见现实社会多么黑暗!饥寒交迫得让人多么想逃离!!(二)即使我们体谅渔人,客观而言,渔人还是违背承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表示一种委婉的制止,即“不必”,“不要”。

也:语气词,和“不足”配合起来,表示禁阻语气。

)明确:(板书)桃源人——“语”1.(读第三段)桃源人告诉渔人那些信息呢?“不复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板书:建源)与世隔绝五、六百年,时间这么久,能否从桃源人的言行中体现出来?撷取其中关键的动词。

叹惋。

三问——问人:问所从来;问讯:咸来问讯;问世:问今是何世。

“不足道”。

2.既然桃源人与外界隔绝这么久,却不随渔人到外界看一看,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呢?因为他们是避秦时乱来此绝境的,他们想过着这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和外界永世隔绝,“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桃源和平安宁的生活就不能继续了。

他们想守住桃源,在小日子,真生活。

不想“被打扰、被扰乱、被破坏、被侵略”,对于外界,他们一定有太多的“不”!一个“语”字,体现了桃源人——这些得以暂时躲避战乱的百姓,对桃花源小心翼翼的珍视,和如履薄冰式的紧张。

(板书)建源——守源(三)可渔人还是没能如其所愿,将桃源的人、事、景、情说给了太守。

1.知道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太守心动了吗(太守的表现呢)?太守遣人随其往。

(板书)太守——“遣”明确:遣:派;即:立刻,马上。

(不容延迟,唯恐落后。

)(板书)探源2.派人去探个究竟,其中动了什么心思呢?(怎样理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行为?)(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如:占有心。

统治心。

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他想侵占桃源,到桃源做统治者。

归隐心。

闻听桃源真善美,一别宦海假恶丑。

如果太守和桃源人祖辈“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样,将妻子儿女和全郡的人都带去,这是我们对这个为官者较为美好的期待了。

剥削心。

那么多年,可以盘剥多少税收啊。

邀功心。

告诉上级领导,换得一句“你,不错”,等着加官进爵。

(贪心)3.太守为什么没有自己亲自随往呢?怀疑心。

如若果真像渔人所言那样,想来是极好的。

只是冷眼一观,宦海浮沉,你争我夺,互相倾轧,生灵涂炭,真真是有些荒唐,难以置信的。

(板书)疑源——探源(四)桃源如此美好神秘,刘子骥怎么做的呢?(板书)刘子骥——“往”刘子骥的“往”(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高兴地、有计划地前往,可见他多么重视!多么认真、虔诚!作为高尚隐士的代表,桃花源是他心灵的家园,精神的皈依之所。

正如《桃花源诗》中说: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诚心)(板书)闻源——赴源三、其实,“桃花源”还吸引着东晋时期一个特殊的人——陶渊明!(板书)陶渊明——“写”他是一个文人(此时贫病交加),是一个仁人,是一个关注民生,努力探索出路的热肠人,是一个隐士。

(一)作者为什么要描绘出一个“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这么安定和谐、快乐美好的桃源呢?1.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思想和大同社会理想的融合,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的生活。

陶渊明在《杂诗》中说:“猛志逸四海,”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战祸不息,民不聊生。

作为寒门之士,“壮志难酬”的同时,厌恶腐朽官场。

不能兼济天下,就选择独善其身,于是选择“击壤以自欢”的道路,感受着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

2.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农耕民族渴望安定和谐、丰衣足食、自由快乐的理想桃花源。

桃源是当时社会的很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强调板书中的人物代表:曾经受战乱和正在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为官者、隐士、文人等)3.折射社会现实。

统治阶级内部又争权夺利,连年征战,使人民长时期处于动乱不安之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大量土地被少数人吞并,加上兵役、劳役、水灾、旱灾,加上东晋名目繁多的赋税,真是无灾人祸,逼得人民饥寒交迫,四处逃亡。

陶渊明大致生活在公元365年——427年,计有194次战争。

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共21年。

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刘毅任江州刺史时给皇帝上书说:“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

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

逃亡去就,不避幽深。

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

”(大屏幕)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荆州蛮传)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宋书·武帝纪》东晋一朝,地震35次之多,水灾23次,旱灾18次。

陶渊明大致生活在公元365年——427年,计有194次战争。

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共21年。

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结合上述背景,想想,相对于桃源,现实社会会是怎样的情景?东晋社会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可以说是没有土地可以耕种,没有房屋栖身,饥寒交迫,衣衫褴褛,颠沛流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岂一个“苦”字了得!然而,陶渊明的行文不同于孔子“苛政猛于虎也”,不同于孟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不同于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刀枪剑戟式的文字,而是以镜花水月式的语言,巧用心思,用有限的桃源折射无限的社会现实。

(板书)记源(二)1.刚才说陶渊明在语言上“巧用心思”,文末再寻桃源的结局是怎样的呢?遂迷,不复得路;(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最终“后遂无问津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