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摘要】研究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如何正确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特征以保证会计信息对相关决策者
有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失真;表现;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是国家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合理配置资源与制定宏观调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国家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社会经济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信用使用者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的不可缺的依据。
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1)会计核算不实。
一些企业在资产核算过程中,为了逃避国家税收和银行债务,不按照会计法规进行会计核算,想方设法挤占、虚列或漏记、少列成本费用、隐瞒、转移或虚列收入。
一是一些企业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以数谋官”,成本、费用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收入核算“寅吃卯粮”;有的无视国家规定“以数谋私”,
从本企业甚至小团体利益出发,任意扩大成本、费用,隐匿收入、偷漏税收;还有的企业利用待处理或待摊销项目,调节盈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
二是一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在举列债务时,不按债权、债务归属操作,造成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合法、不完备,名存实亡、有名无实、纠纷频繁。
三是一些企业为了逃避国家税收,有意或无意少计漏提,侵占国家税款。
比较突出的是:在增值税上,多列进项,扩大抵扣项目,通过关联交易任意降低计税价格,任意挤占、违规摊销成本费用,收入挂帐甚至不入帐,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结转成本、费用和收入。
在消费税和营业税上,弄虚作假少计漏报应税收入。
(2)资本、资金不实。
一是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扩大影响,从形式上改制,注册资本巨大,而实收资本长期不到位,甚至随意抽调资本金,形成资本“空壳”;有的虚列实亏,无利分红,蚕食资本;有的任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公积;有的为了虚增企业规模和注册资本,在待处理科目上做文章等等。
二理在核对银行帐、现金帐、往来帐等资金财务时有空挂漏失,与银行不按期对帐,与业务往来单位不及时核对应收应付款项,造成现金帐与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账实不符。
(3)会计处理、披露信息不实。
一是财务核算过程中,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是在财务指标分析上不真实,特别是在选用会计数据作综合性分析时,有的时点数据和时期数据计算口径不一致,缺乏可比性。
三是在会计处理方法上,
不按规定的处理方法,或逃避税收,或粉饰财务状况,骗取社会信任。
四是在披露信息上不实,报喜不报忧,夸大业绩,回避隐患,误导企业信息使用人。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产权界定不明晰,信息不对称。
产权界定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与存的国有产权关系所有权关系模糊,实际占有权模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真正分离。
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经营者的选择、财务成果的监督等方面,既没有体现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利,又削弱了企业作为市场法人代表的主体地位。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平等,一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
(2)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法制观念淡薄。
①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近几年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与之相关的经济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
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来,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给企业宽松环境,《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执行得不够理想。
②执法不严,升官意识浓厚。
《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但在少数单位负责人心目中,权大于法,法规意识淡薄一,长官意识浓厚,《会计法》的规定以
及会计法规全然不放在心上。
随心所欲,甚至凭感情、关系办事,钻改革的空子,为偷逃税款、公款宴请、公费旅游大开方便之门。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
③企业法制观念淡薄。
我国的《会计法》已颁布十多年了,仍有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搞假帐真算。
(3)企业监督机构不健全,外部监管不力。
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
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了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钟高,吴利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4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