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施工组织设计三站两区间

地铁施工组织设计三站两区间

第二章施工总体筹划1.航中路站1.1施工分段及施工区域划分1.1.1施工分段航中路站全长344米,主要根据设计结构缝分布情况和工程部位将航中路站划分为个施工段分别为:标一段、标二段、标三段、标四段、标五段、标六段、标七段、标八段、标九段、标十段、标十一段、标十二段、标十三段、标十四段、标十五段、东端头井、1号出入口及其过街顶管、3号出入口、4号出入口等19个施工段。

1.1.2施工区域划分根据现场交通组织和管线搬迁情况设计在航中路车站主体新镇路口东侧设一道600mm厚地下连续墙封堵墙。

以封堵墙为界航中路站划分为西施工区(1-16轴)和东施工区(16-44轴)分两阶段进行施工。

根据关键节点期、交通组织情况和工程部位将航中路站划分为7个施工区域,编号分别为:H1~H7。

H1区:1轴~16轴之间(封堵墙以西),长度117m;H2区:16轴~22轴之间(翻交段),长度41.6m;H3区:22轴~40轴-2.65之间(标准段),长度145.35m;H4区:40轴-2.65~44轴之间(东端头井),长度34.663m;H5区:1#号出入口;H6区:3#号出入口;H7区:4#号出入口;详见车站附图07-车站施工分段图详见车站附图06-车站施工分区图1.2施工阶段划分及施工内容1.2.1施工阶段划分及施工内容划分原则:必须先施工航中路H2区域,以满足第二阶段新镇路管线和交通翻交要求,所以H2区域为航中路车站施工的重点。

根据航中路阶段交通翻交和管线搬迁方案、设计各工程部位分布情况将航中路站划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施工车站主体结构东区(H2区域、H3区域、H4区域);第二阶段:施工车站主体结构西区(H1区域);第三阶段:施工车站主体附属结构(H5区域、H6区域、H7区域)。

第一阶段主体结构东区施工为了满足新镇路交通翻交需要,先施工H2区域(标六段、标七段),然后从中间依次逐段往东开挖与结构施工至东端头井。

H2区板防水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新镇路管线及交通翻交至封堵墙东侧H2顶板上。

第二阶段主体结构西区施工在新镇路交通翻交前30天开始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第二阶段施工从西端开始往东推进凿除临时封堵墙后与东区结构贯通。

第三阶段于2007年3月21日开始施工附属结构H6区出入口至2007年10月21日完成所有附属结构施工。

1.2.2施工筹划表1.3.2航中路车站端头井施工流程1.3 航中路站施工流程图1.3.1航中路站总体施工流程图1.3.3航中路车站西端局部落低处施工流程1.3.4航中路车站标准段施工流程1.4施工总体安排1.4.1地墙围护施工安排航中路站主体结构影响工期的工程部位为H2区施工段,根据招标文件要求东端头井2007年6月24日完成,因此计划先进场一套地墙施工设备,从H2区封堵墙往东施工,待外环路站地墙施工完成后再调配一套设备到航中路施工地下连续墙。

计划2007年7月16日开始施工东区地下墙至2007年9月23日完成;2007年1月13日开始西区地下墙施工至2007年2月21日完成。

1.4.2主体基坑开挖前土体加固、降水井点打设及预降水、围护顶圈梁等施工安排土体加固采用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方案,加固工作量较大工期紧计划投入两台DH508桩架与两台进口三轴搅拌机头西施工东区,后施工西区。

加固施工落后地墙施工50米往进行施工。

计划2006年7月26日开始施工至2006年9月23日完成东区地基加固施工;2007年2月12日开始施工至2007年3月23日完成西区地基加固施工。

降水井点采用2台GPS10工程钻机进行成孔施工,计划2006年8月10日开始施工至2006年8月30日完成东区降水井点打设; 2007年2月27日开始施工至2007年3月10日完成西区降水井点打设。

1.4.3基坑开挖与支撑施工安排主体基坑先开挖东区后开挖西区,东区开挖施工从H2区开始往东推进,计划2006年9月28日开始开挖施工至2006年12月26日完成东区基坑挖土;西区从西端(1轴)往东推进,计划2007年4月3日开始施工至2007年5月12日完成西区基坑挖土施工。

1.4.4 结构施工安排车站主体东区内部结构:从东区H2翻交段开始施工,紧随挖土推进速度往东端头井推进施工,计划2006年10月15日开始施工至2007年4月12日完成。

车站主体西区内部结构:从西端标一段开始施工往东推进至临时封堵墙与东区结构贯通,计划2007年4月18日开始施工至2007年7月26日完成。

1.4.5 附属结构施工1号出入口及其过街顶管施工计划于2007年4月1日开始至2007年9月4日完成;3号出入口施工计划于2007年3月21日开始至2007年6月23日完成;4号出入口施工计划于2007年7月20日开始至2007年10月21日完成;2. 外环路站2.1施工分段及施工区域划分2.1.2施工分段外环路站主体结构全长202.8米,主要根据设计结构缝分布情况和工程部位将外环路站划分为9个施工段分别为:西端头井、标一段、标二段、标三段、标四段、标五段、标六段、东端头井、1号出入口及其过街顶管。

2.2.2施工区域划分外环路站根据关键节点期和工程部位将外环路划分为4个施工区域,编号分别为:W1~W4。

W1区:1轴和10轴之间,长度 70.1m;W2区:10轴和23轴之间,长度 55.9m;W3区:23轴和26轴之间,长度 75.2m;W4区:1号出入口及其过街顶管;2.2施工阶段划分及施工内容2.2.1施工阶段划分划分原则:为了能满足业主要求2006年12月27日外环路车站的东、西端头井具备盾构下井条件,因此以先施工东、西端头井为划分重点,将外环路站划分为二个施工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施工车站主体结构(W1区域、W2区域、W3区域);第二阶段:施工车站附属结构(W4区域);第一阶段主体结构施工为了满足东、西端头井2006年12月27日具备盾构下井条件,因此,第一阶段东西两个端头井同步施工,计划于2006年7月1日开始至2007年7月1日完成。

第二阶段附属结构施工于2007年2月18日开始至2007年7月28日完成所有附属结构施工。

2.2.2施工筹划表.3外环路站施工流程图2.3.1外环路站总体施工流程图2.3.2外环路站端头井施工流程图2.3.3外环路站标准段施工流程图2.4 施工总体安排2.4.1地墙围护施工安排外环路站主体结构工期较紧,根据招标文件要求东西端头井2006年12月27日具备盾构下井条件,所以外环路站计划进场两套地墙施工设备,东、西端头井两个工作面同时施工,从两端头井往标准段推进。

计划进场日期2006年7月1日,计划进场后两个月即2006年8月29日完成外环路站地墙施工。

2.4.2主体基坑开挖前土体加固、立柱桩打设、降水井点打设及预降水、围护顶圈梁与第一道砼支撑等施工安排土体加固采用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方案,加固工作量较大工期紧计划投入两台DH508桩架与两台进口三轴搅拌机头从东、西端头井落后地墙施工50米往中间进行推进。

计划2006年7月31日开始施工至2006年9月8日完成。

本车站工程主体基坑中间设有23根立柱桩兼抗拔桩与6根抗拔桩,立柱桩施工投入两台GPS10工程钻机紧随地基加固施工进行。

计划2006年8月18日开始施工至2006年9月11日完成。

降水井点采用2台GPS10工程钻机进行成孔施工,计划2006年8月18日开始施工至2006年9月11日完成。

2.4.3基坑开挖与支撑施工安排主体基坑从东、西端头井两个工作面同步开挖施工往中间逐步推进,计划2006年9月28日开始施工至2006年12月16日完成。

2.4.4 结构施工车站主体内部结构从东西端头井两个作业面同步施工往标准段推进合拢施工,计划2006年10月18日开始施工至2007年3月18日完成。

2.4.5 附属结构施工1号出入口及其过街顶管施工计划于2007年2月18日开始至2007年7月27日完成。

3. 吴中路停车场出入场线工作井及暗埋段3.1施工分段暗埋段结构全长50米,主要根据设计结构缝分布情况划分为3个施工段分别为:盾构工作井、AM-1、AM-2三个施工段。

盾构工作井段里程:C2K0+568.8~C2K0+585.2,长度16.4米;AM-1段里程: C2K0+585.2~C2K0+611.2, 长度26米;AM-2段里程: C2K0+611.2~C2K0+635.2, 长度24米。

3.2停车场出入场线工作井及暗埋段施工流程图3.2.1停车场出入场线暗埋段施工总体流程图3.2.2停车场出入场线盾构工作井施工流程3.2.3停车场出入场线AM-1段施工流程3.2.4停车场出入场线AM-2段施工流程4. 区间隧道施工筹划4.1施工工期总体安排出入场线工作井4.2 施工筹划表第三章施工总平面布置1.平面布置根据业主提供施工用地范围,结合各车站的现场及车站的施工特点,结合施工阶段考虑,作如下布置:(1)、本工程项目经理部设在航中路站北面施工便道以北吴中路以南;生活区布置在航中路站布置①轴西端,外环路站也是布置在①轴西端井以西,但为了施工方便在外环路站和航中路站布置移动集状箱办公室根据各阶段施工情况灵活布置。

(2)、区间盾构施工场地的占用结合在车站施工场地内一并考虑,根据不同施工阶段,轮流使用,不另设专用施工场地。

(3)、施工场地采用全封闭围护措施,在主要出入口设大门。

场地围护结构采用2.0米高50mm 厚的活动房彩钢板,底部为500mm 高砌块。

(4)、施工便道采用20cm 厚的钢筋砼结构,施工场地全部硬地坪化。

2.施工阶段平面布置2.1车站施工A 围护结构施工阶段:主要有钢筋笼制作场地,泥浆集装箱系统堆放场,湿土堆放场,钢筋原材及成型场地。

B 基坑开挖与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主要有钢支撑堆场、钢筋制作成型及堆场,模板场地,木工房、区间盾构施工场地,脚手架钢管堆场等。

C 附属结构施工阶段具体见技术标中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

2.2区间盾构施工2.2.1生产设施布置虹井路站~吴中路停车场区间,根据业主提供的现场允许使用范围,结合实际施工的需要,将利用端头井出洞位置设钢结构集土坑(出洞加固完成后安装),平面外形尺寸为长20m、宽8m、深4m。

集土坑内设置土箱翻转架以满足倒土之需,并在端头井附近布置一套拌浆系统,通过送浆管路送浆至井下。

在工作井和顶板上面布置二辆32t桁车,用于井下至地面的垂直运输,包括盾构出土、管片运输等。

同时在该场地上配备一辆5T桁车以作驳管片及吊运其他材料之用。

在相应空闲位置布置轨道、轨枕、走道板等堆场以及涂料、充电间和材料仓库。

同时根据场地情况布置用电、用水、排水。

具体生产设施平面布置待施工场地确定后再定。

2.2.2生活办公设施布置附图56-63现场及水电2.2.3施工通讯布置3.临时生产根据业主所提供的现场允许使用范围,结合实际施工的需要,分不同施工阶段进行相应的场地布置各项临时生产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