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地铁车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上海地铁车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篇土建部分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编制依据、围和原则1.1 编制依据(1) 《市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招标文件》(2002年5月)(2) 《市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5月)(3) 有关技术规及验收标准、规1.2 编制围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及轻轨L1线上站预留工程,包括以下容:(1) 地铁一号线上站站车站;(2) 地铁一号线漕宝路站——上站区间隧道;(3) 地铁一号线上站——锦江南站区间隧道及敞开段;(4) 临时正线及临时出入线铺设及过渡转接;(5) 地铁一号线既有线路及既有车站拆除;(6) 轻轨L1线上站车站(7) 轻轨L1线预留区间隧道;(8) 明珠线漕河泾站改造。

1.3 编制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和市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规定和要求。

(2) 根据总工期要求,统筹安排,突出R1与L1上站施工及线路过渡转接的关键主线,分阶段进行施工部署和总平面布置。

(3) 施工方案突出重点难点工程。

常规施工容简要叙述,复杂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力求做多方案论证优化。

(4) 坚持质量、安全第一思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2.1.1 工程设计概况市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包括地铁R1线的上站站改建(含区间及临时线路)与轻轨L1线的预留上站站(含区间)土建预留工程,参见图2.1.1。

2.1.1.1 R1线上站站改建工程R1线上站站改建线路起始于一号线地铁漕宝路站的预留隧道起点,向西至路西侧的新建地铁上站,为漕~南区间,全长785.655m,其中包括229.70m长的明挖区间及555。

955m长的盾构区间。

改建后的R1线上站站位于距原站址以南越200m处,拟建的铁路南站主站屋北端,并由原地面站改为地下二层三跨岛式车站。

采用明挖法施工。

改建后的地铁车站长274m,宽约21.8m。

车站东端为端头井,与漕~南区间相连;西端为出入段交叉渡线,与南~锦区间相连;车站站厅层中部北侧为车站的设备用房区,南侧与远期轻轨L1线上站站相接。

出站后线路向西北方向至路西侧出洞与既有地面线路相接,向西至锦江乐园站及梅陇车辆基地,为南~锦区间,其中出入段线隧道全长645m,其中敞开段部分163.42m;正线区间隧道全长862m,其中敞开段部分177m。

为保证施工期间新建的铁路线路与正在运营的地铁线路不互相干扰,在南路路口西侧及沪闽路南侧地铁围栏外的绿化带,在既有正线的北侧铺设约772m长的临时正线,两端与既有正线接轨;在既有出入段南侧铺设约628m 长的临时出入段线,与既有出入段线相接。

改建线路总长约2.08km。

2.1.1.2 预留轻轨L1线上站及区间预留轻轨L1线上站位于铁路上站铁路轨道下方,车站线路呈南北走向,为地下一层多跨侧式车站,局部风机房为地下二层。

车站全长145m,宽36m。

采用明挖法施工。

线路向北横穿改建后的R1线上站至预留远期盾构井位置,里程为LK1+032;向南下穿铁路线与M3线漕河泾站垂直相交,并横穿漕河泾站地下一层站厅层延伸至预留远期盾构井的位置,里程为LK1+434,全长共402m。

车站南端设一条联络通道与地铁轻轨M3线漕河泾站相连。

2.1.1.3 沿线概况市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的车站及部分区间在铁路上站的规划用地。

铁路上站规划用地由四条道路包围:北侧沪闵路,红线宽度56m,近期将建沪闵高架;南侧石龙路,规划红线宽度42m;东西两侧分别为路和南路,规划红线宽度56m,下穿铁路后与两端的沪闵路及石龙路平交。

上站用地围现状有既有的铁路上站、明珠线车站、既有的地铁一号线车站及区间线路、居住小区和低矮的居民用房及企业用地。

根据规划,除明珠线及西南角的居住小区外,其他建筑将全部拆除,建设新的铁路上站及南北广场配套设施。

路以东,地铁一号线改建线围两侧大部分为1~2层居民用房,局部为多层住宅。

路与沪闵路相交处东南角的垃圾山已经搬迁。

根据规划,本地区也将重新规划建设。

南路以西,地铁一号线改建线路逐渐与既有线接轨。

线路以北至沪闵路为绿化带,以南为地铁梅陇基地。

本工程为铁路南站地区改造的相关工程,为铁路南站地区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部分。

铁路南站地区的改造工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铁路上站的改建工程(含铁路主站屋、地下停车库、高架市政道路、地下通道等)、地铁R1线上站站改建工程、预留轻轨L1线上站站土建工程。

根据市城市规划,远期预留轻轨L1线上站站土建工程列为铁路南站地区改造的配套工程。

本工程的涉及围为R1线上站站及两端的区间(含车辆段出入线)、临时线路(临时正线和临时出入段线)及预留L1线上站站及两端的区间。

目前的铁路南站是一简易车站,为沪杭铁路的终点站,位于路与路之间、沪闵路以南约200m;主站屋为一地面单层框架结构,有五条轨道在使用之中。

2.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本工程场地围,上、中部土质较软,地层沉积尚属正常,连续性较好;下部地层土层变化较大,深部土质较好,沉积正常。

工程场地地基属软弱场地,VI类场地土。

工程按7度设防,场地地基土不考虑浅部土层液化可能。

施工现场的地面标高在---,地下水埋深0.4m~0.7m,浅部地下水属潜水层,对混凝土一般无腐蚀性。

车站和区间基坑所处土层的有关参数如表2.2.2。

表2.2.2 工程场地土层有关参数表注:* 层底标高和土层厚度两项中括号的数据为地铁车站的数据, 未加括号的数据为区间的数据。

2.1.3 地下管线本工程地下综合管线主要有:军用电缆、给水管道、煤气管道、输油管道、雨、污水管道、电力电缆、信息电缆管线等。

2.2 工程建设特点(1) 工程规模大,交通系统多,施工管理协调难度大。

R1线R1线上站站改建工程是上站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部分。

R1线、轻轨L1线、明珠线三条轨道交通线在此交汇换乘,并与铁路上站之间换乘。

轻轨L1线与地铁R1线、明珠线立体交叉,R1线上站与铁路上站局部重叠,施工中需要协调的问题多,工作量大。

(2) 施工技术难题多。

R1线上站与L1线南站、铁路南站交汇在一起,基坑开挖面积大,基坑开挖与支撑较复杂;R1线施工过渡线路转接,尤其是漕南隧道区间整体道床线路转接难于地面碎石道床,国尚不多见;L1线南端区间下穿铁路轨道和M3线漕河泾站地下站厅,施工技术难度不小。

(3) 工期紧,从2002年7月28日开工至2004年11月1日工程投入运营,包括施工准备再总工期只有27个月,工期十分紧。

(4) 施工条件受限。

本工程属改建工程,施工期间不能影响R1线、明珠线和铁路的正常运营,同时要尽量减少对施工场所周边现有交通的影响。

2.3 施工难点本改建工程是一项大型的市政工程,规模大、涉及领域多、综合性强、工程结构交叉多、工期紧迫,给施工带来较多的困难,增大了技术难度。

主要的施工难点有:(1) R1和L1南站施工。

该站是R1线和L1线的交汇车站,同时R1站与铁路南站有部分重叠,基坑开挖面积大、支撑多、主体结构复杂。

对施工方案、施工顺序安排、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和支撑的方法与工艺、基底的加固、结构和防水施工,以及施工监测有严格的要求,如何合理安排、科学施工,确保工期、工程质量和安全,是本工程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

(2) R1线的两次过渡转接。

第一次是既有线路向临时线路转接,第二次是临时线路向改建后的永久线路转接。

由于要维持R1线的正常运营,每次转接时间只有6~7小时,转接前必须充分做好新旧线路及相配套的系统设备准备工作,涉及到土建、线路、行车、轨道、供电、接触网、通信、信号、FAS/BAS、售检票等专业,工程实施环节多,尤其是漕南区间隧道转接段承轨台施工作业空间狭小,施工难度很大。

(3) L1轻轨车站南端区间隧道施工。

该段需下穿铁路南站站台和股道,以及横穿明珠线漕河泾车站地下站厅层。

施工期间,铁路南站如不能封闭股道,则必须对开挖围的轨道采取加强措施,防止轨道下沉变位;横穿漕河泾站施工,则因该地下站厅层净空高度只有 m,钻孔旋喷机作业高度受限,施工有一定难度。

第三章施工总平面布置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总工期和各工程项目要求以及项目之间前后衔接关系,本工程建设分三个施工阶段7个施工区段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3.1 第一施工阶段该阶段以维护结构施工开始、车站及相应区间结构主体完成为标志,施工现场平面布置见图3.1.1。

3.1.1 第一施工阶段的项目容(1) R1和L1线车站(1区和2区);(2) R1线南锦区间明挖段(4区);(3) R1线漕南盾构区间(7区);(4) R1线漕南明挖区间(6区);(5) L1线漕河泾站改造及其以南明挖区间(3-3区);3.1.2 第一阶段临时工程3.1.2.1 临时供水:从市沪南自来水公司沪闵路上的管网就近接口,采用Dg100(4”)总水管引入施工现场。

场采用Dg50(2”)主管,沿施工道路背基坑侧铺设,并每隔20~30m设一个Dg25(1”)带宝塔接头的阀门及适当通径的支管通往施工和生活设施。

3.1.2.2 施工排水:沿施工便道背基坑侧修筑明沟,每隔30m 左右设一口集水沉淀井,施工污水经明沟集流沉淀达标后,排入地区的排水系统。

3.1.2.3 临时供电系统:根据第一施工阶段的用电负荷(表3-1-2-1、表3-1-2-2、表3-1-2-3),分别在车站施工区(1区和2区)、南锦明挖4区和漕南区间盾构出发井区分别设置主变压器容量为 KVA、 KVA和 KVA的箱式配电所。

车站和南锦区间4区的井点降水,车站地下混凝土灌注必须不间断作业,这两处的配电所主变压器的高压进线分2路分别引入。

动力电源从施工变配电所引出,沿工地围墙布设2路橡套电缆主干线。

基坑周边每隔30m设一只动力配电箱,电源分别从主干线电缆引出。

照明电源单独从变配电所引出,也沿工地围墙布设橡套照明电缆线,分别通到工地照明配电箱中。

3.1.2.4 施工设施和生活用房施工设施见表3.1.2-4。

表3.1.2-4 第一施工阶段施工设施第一施工阶段的生活用房,设置在业主提供的用地围,并与施工区隔离,以确保生产安全。

施工设施和生活设施用房见图3.1.1平面布置图。

3.1.2.5 临时施工便道和交通组织(1) 对于车站(1区和2区)施工:北部施工车辆主要利用北侧通往车辆段的东西走向的道路进出,在驶向沪闵路;南部施工车辆利用车站南侧拆迁后的铁路南站停车场驶向老沪闵路。

交通组织:既有R1线车站与铁路车站之间换乘的人流,经路西侧新辟的临时道路步行往返两车站。

为减少人流步行距离,计划在牌楼别墅C区西侧增辟一条人行通道,经临时交通梁桥跨越1区基坑进入铁路南站。

(2) 对于漕南区间的6区、7区施工:主要利用北侧的沪闵路进出车辆。

(3) 对于南锦4区的明挖段施工:利用北侧通往车辆段的东西走向的道路和沪闵路进出车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