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研究———世界一流科学园视角滕堂伟(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收稿日期:2012-05-2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一般项目(08BJL037);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1692101000)作者简介:滕堂伟(1973-),男,山东莒南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集群创新。
摘 要: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
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
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
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二次创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指标体系DOI:10.6049/kjjbydc.2012030197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3)05-0031-060 引言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20年开发建设,先后经历了创业期(1991-2000)、二次创业转变期(2001-2005)、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2006-)3个阶段,阶段性转型发展的目标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2006年10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西安、武汉东湖和成都等六个高新区,共同签署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3个真正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几年来,上述国家高新区虽然在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距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创新驱动、内生发展方式尚未根本建立起来,片面追求园区规模、扩区并园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我国国家高新区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需要按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路径转型发展。
本文基于学术界关于高科技园区内在属性、外在特征的最新研究,结合国际实践经验,构建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指出了我国国家高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差距,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内涵与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园区已经成为美、英等国家技术创新、区域经济振兴的主要驱动力[1]。
此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度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纷纷借鉴美、英等国科学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通过政府规划、产业与创新政策来建设科学园区,如著名的筑波科学城、京都研究园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2]。
本文从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综合考察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内涵与特征。
1.1 学术界关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最新研究进展科学园是特定区位以学习型地区为形式的致密网络[3],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企业与科研机构理想的栖息地。
科学园的基本职能在于促进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技术流动;通过孵化和衍生,促使创新型企业产生和成长;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经营场所、设施及其它增值服务[4]。
科学园的主要任务是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化支持性服务;鼓励和支持初创企业;为创新性、高增长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正式的业务联系,开展园区产学研管理支持服务等。
世界上成功的科学园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是研发和高技术活动的基地;有一个或几个从事科研的大学、工程学院和医学院;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富有远见的政治和企业领导者[5]。
随着全球创新网络日益发展,世界一流科学园已成为全球知识网络的核心[6]。
科学园的强大生命力不再单纯归功于紧密的内部网络和其能有效商业化本地知识,知识网络外部地区和集群的作用对科学园区越来越重要。
尤其对科学园区中小企业集群来说,虽然当地网络继续提供商业和知识转移的机制,但知识和创新最重要的来源还是全球知识网络[7]。
由此可见,强大的科学基础、创业文化、人才吸引能力、资金支持、公共政策、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全球化的网络链结等一系列关键要素,是世界一流科学园区的共同特征,决定着科学园发展的成败。
1.2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实践经验从国际成功科学园区的实践来看,世界一流科学园优势主要表现为:强大的研发能力;高能级的产业能力和全球结网能力。
美国硅谷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型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如斯坦福大学、IBM、谷歌等,孕育了微软、谷歌、IBM和苹果等全球高科技企业。
2008年,硅谷拥有专利9 474件,分别占加州和美国专利总量的49%和12%。
1993-2005年,硅谷通过国际合作申请的专利数增长了6倍,尤其是2001年以来,硅谷与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上海、芬兰赫尔辛基等地的机构共同申请的专利数快速增长[8]。
有“亚洲硅谷”之称的韩国大德创新城,拥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如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韩国原子能控制技术院、韩国天文研究院、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韩国机械研究院和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等;拥有代表世界先进水准的企业研究所21个、大学6所。
其中,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KAIST)代表了韩国科学技术最高水准,系东亚地区达到国际水准的优秀大学之一。
这些研究机构和大学已经衍生出了一大批创业企业。
通过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创业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实现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大德站在了亚洲创新的前列,引领着亚洲和全球技术创新,构筑了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航空技术、能源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对韩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大德创新城与美国硅谷和圣地亚哥、日本筑波、瑞典西斯塔、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英国曼彻斯特、芬兰奥卢、西班牙巴塞罗那、印度班加罗尔、澳大利亚宾利等科学园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2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园区专业运营者的有效引导和扶持。
如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及机构着重从8个方面对科学园进行系统性评估与引导,即:科研人员流动性;科研成果转化;风险资本流动性;企业家精神;园区设施、服务和环境质量;地方政府支持程度;用于研究的公共财政支持程度;公司和园区国际开放程度等。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区更需要政府、园区运营方等主体的科学决策与有效引导。
为此,构建一套符合国际科学园建设理念、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一流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2.1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是基于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可能路径,赶超国际上公认的著名科学园,其指标可借鉴国内外高新区或科学园已有评价指标体系。
现行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2006年版)是科技部火炬中心在1993年版的基础上经过三次修订形成的,由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一级指标构成,下设44个二级指标,体现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引导性、可操作性强。
但该指标体系过于重视创新资源投入,忽视了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创新环境营造和全球创新资源整合。
2010年签署的《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确定了4个评价标准,即实现一流的绩效、形成一流的机制、拥有一流的要素、具有一流的环境。
该标准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指标有限且目标值偏低,具体内容交叉点较多,逻辑性不强。
硅谷网络公司于1999年创立了硅谷指数,是衡量硅谷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2010年,硅谷指数从人力资源、创新经济、多样化社区、生活场所和当地政府5个方面评价了硅谷年度发展情况,包括15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充分体现了对人力资源及创新创业环境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值得借鉴。
有“亚洲硅谷”之称的大德创新城(Daedeok Innop-olis)则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世界声誉的一流大学及研究机构;拥有理工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数;最尖端的研究设施装备;大规模、有深度的长期研究项目;重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全球化链结;创新创业环境等。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2005年推出的中关村指数由5个分类指数构成,即经济增长指数、经济效益指数、技术创新指数、人力资本指数和企业发展指数,各分类指数均由3个指标构成,共计15个指标。
它是针对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量身定做的指标体系,但只适合于纵向比较,不适合横向比较;重点强调经济产出或最终结果评价。
张江集团2005年推出的张江创新指数共有6个一级指标: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下设22个二级指标。
该指标凸显了高科技园创新能力的要求,但几乎没有经济发展与贡献因素,且只能进行自身纵向对比。
从学术界研究来看,科技园区指标体系基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型:①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代表性的有:梅妹娥等[9]基于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5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设计了我国高新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周元、王维才[10]基于国家高新区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阶段转换要求,建立了包括经·2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济实力、创新能力、国际化活力、发展潜力在内的高新区阶段转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李军[11]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高新区的战略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但缺乏创新驱动的内涵评价。
沈伟国和陈艺春[12]从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产业升级能力4个方面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邵学清[13]基于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国际化水平4个方面设计了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对跟踪评价“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国际可比性不强;②国家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Hsien-Che Lai、Joseph Z.Shyu[14]应用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提出了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公司战略和竞争环境在内的科学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张江高科技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例进行了实证对比。
李琳、陈晓红[15]构建了由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竞争力、环境支撑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组成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朱少鹏、曾刚[16]运用钻石模型,设计了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智力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资本支持、企业及企业间联系以及政府支持5个模块。
类似的研究还有闫国庆等[17]、王育新[18]等。
还有些学者如王林雪、张丽娜[19]研究了国家高新区国际竞争力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