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新生儿科病房所收治的患儿共520例,将其分为出现重症高胆红素症状的观察组患儿与未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对照组患儿各260例。
通过归纳整合两组患儿的具体病因、病理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等数据信息,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如感染、头颅血肿、窒息、早产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体重、贫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影响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主要有感染、早产、头颅血肿、窒息、溶血。
结论: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种类繁多,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早产、头颅血肿、溶血等。
及时确定与准确把握这些临床危险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几率,同时也能够为该病症的临床诊疗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近年来在新生儿科病房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它主要是指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指数过高所造成的诸多症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原因既有感染性因素,也有非感染性因素[1]。
新生儿体内过高的胆红素水平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抑制,就很有可能发生一系列的病变,进而直接造成胆红素脑病危,危及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这就要求医疗人员在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治中,应当尽早诊断与发现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为医师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提供必要的指导[2]。
本院通过将260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与260例未出现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进行研究比对,概括总结出了该病症主要的临床危险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新生儿科病房所收治的患儿共520例,其中260例患儿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将520例患儿平均分为出现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组与未出现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对照组各260例。
其中观察组男150例,女110例,日龄6~14 d,平均(6.6±
2.1)d。
足月患儿120例,早产儿100例,过期产儿40例。
正常体重(
3.2~
4.6 kg)120例,低于正常体重80例,高于正常体重60例;对照组男140例,女120例,日龄5~16 d,平均(8.2±3.3)d。
足月患儿130例,早产儿90例,过期产儿40例。
正常体重135例,低于正常体重75例,高于正常体重50例。
1.2 方法
1.2.1 黄疸评价标准患儿在出生2~4 d后出现黄疸,至5~7 d黄疸症状尤为突出。
足月儿与早产儿经临床检查其胆红素223.5 mmol/L,则判定为病理性黄疸;若患儿的胆红素水平>354 mmol/L,则判定为重症高胆红素血症[3]。
1.2.2 危险因素评价标准新生儿重症高达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感染、早产、母乳、头颅血肿、ABO溶血。
其中感染包括感染性肺炎、脐炎、败血症、皮肤感染、CMV感染,窒息依照具体的程度大小可分为轻度与重装,母
乳性可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两类[4]。
而其他危险因素,如遗传代谢、RH溶血等则未计入本次研究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感染130例(50.00%),其中肺炎42例(16.15%),脐炎28(10.77%)例,败血症
15例(5.77%),皮肤感染32例(12.31%),CMV感染13例(5.00%)。
早产儿35例(13.46%),母乳性黄疸18例(6.92%),原因不明29例(11.15%)。
对照组患儿感染125例(48.08%),其中肺炎
67例(25.77%),脐炎28例(10.77%),败血症6例(2.31%),皮肤感染20例(6.90%),CMV感染3例(1.14%)。
早产儿32例(12.31%),母乳性黄疸16例(6.15%),原因不明46例(17.69%)。
新生儿重症高达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感染、早产、母乳、头颅血肿、ABO溶血等。
其中感染包括感染性肺炎、脐炎、败血症、皮肤感染、CMV感染等,窒息依照具体的程度大小可分为轻度与重装,母乳性可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两类[4]。
而其他危险因素,如遗传代谢、RH溶血等则未计入本次研究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与对照组体重、贫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影响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主要有感染、早产、头颅血肿、窒息、溶血。
详见表1、表2。
3 讨论
当前导致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病因不一而足,既包括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感染性因素,也包括一些肺感染性因素,例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5]。
而黄疸是新生儿在早期的临床诊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从严格意义来说,黄疸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又是临床上多种新生儿疾病的集中体现[6]。
当前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中,病理性黄疸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病症。
要彻底去除病理性黄疸,就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蓝光治疗[7]。
此外,儿童的脑中枢精神系统极易受损,这就从另一方面对医疗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性。
由于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产生的原因不胜枚举,有的可能是单一因素起作用,有的可能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8]。
这就要求医疗工作人员在进行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的研究过程中,应当采用切实有效的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而找出造成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9]。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诸多临床危险中,感染依然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10]。
在新生儿时期,患者往往由于受到多种细菌的感染侵袭,进而引起溶血、肝炎等症状,最终引发高胆红素血症[11]。
此外,
早产儿与头颅血肿也是主要临床危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细菌感染的作用下,新生儿最容易引发感染性肺炎,以黄疸为最突出的临床症状[12]。
新生儿在罹患肺炎后,由于过度缺乏直接影响到患儿胆红素的代谢作用,这就直接造成了新生儿体内高胆红素血压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对患儿生命健康的威胁与伤害也越来越大[13]。
感染细菌的患儿由于自身机体耗氧量过大,人体内的葡萄糖也就开始了自我的无氧代谢活动。
一般而言,受到感染的患儿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就需要患儿在医师的帮助下进行抗感染与蓝光照射相结合的诊治手段,以便尽快恢复自身[14]。
另一方面,由于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长,胆红素的代谢作用不能及时进行,这就要求医师同时还要重视早产儿黄疸的临床诊治问题。
本次研究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几种临床危险因素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论述,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5]。
综上所述,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种类繁多,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早产、头颅血肿、溶血等。
及时确定与准确把握这些临床危险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几率,同时也能够为该病症的临床诊疗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兰周吉.新生儿黄疸12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中西医综合防治[J].青海医药杂志,2011,4(8):67-68.[2]饶斯清,何政贤,徐群芳,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4(15):90-91.
[3]钟丹妮,刘悠南,林伟雄.广西新生儿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Gly71Arg突变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2,5(10):44-45.
[4]师冬琳,刘军,高春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56例的病因与防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8(1):55-56.
[5]赵培侠,刘小红,康燕,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探讨[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2011,6(11):112-113.
[6]邵肖梅,叶鸿瑁,丘小讪.实用新生儿学[J].人民卫生,2010,9(10):9-11.
[7]刘宁,刘莉,闰蓓,等.围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原因分[J].天津医药,2011,36(12):92-93.
[8]荆肖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4(8):77-78.
[9]戴听,程国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5):957-959.
[10]闫淑媛,陈平洋,谢宗德,等.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2011,5(11):63-64.
[11]刘丽娟,朴梅花,李松.血清游离胆红素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10(6):81-82.
[12]杨彩云,沈颖,王慧欣,等.血胱抑素C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肾功能的诊断价值[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9(17):99-101.
[13]刘义.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值列线图[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1(6):85-86.
[14]王来栓,邵肖梅.先天性巴特综合征一例[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2(8):72-73.
[15]柳国胜.我国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1(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