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之我见
【摘要】:“医改”的浪潮推动着十六亿人的生活,全民健康是实现全社会小康的基础。
要实现覆盖面如此之广的基本医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显得相当重要,正所谓“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这正是我国医疗格局发展的主要方向。
社区卫生服务是疾病预防、大病转诊、保障居民健康的第一站,是医疗卫生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社区卫生服务要完善其医疗服务职能,需突出服务性、终生管理的特点,做好疾病的预防和监控工作。
【作者单位】: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医全科六位一体中医药
【正文】:
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平安和谐社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民心工程。
社区卫生服务是基于社区的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建立城镇社区医疗,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让人人看得起病,减少社会医疗公共资源的浪费,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小病近治,省钱、省力又省心,提高社区医院的社会公共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坚持以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为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西医并重,防与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社区卫生服务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同,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服务及疾病预防上,摆脱社区医疗充当药房和化验室的职能,逐步建立起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健康指导、疾病监控预防、就医诊察导向功能。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多制定几种方案,多想几种措施,多做几手准备。
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最大职能。
一、改变重医疗、轻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整体功能避重就轻。
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概括地说是“六位一体”(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定位应在“公共、公益”性质上。
然而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医疗上,“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原因就是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诊疗、卖药放在第一位,
大力增收创利求生存,至于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公益性服务,也就无力开展了。
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政府的监管,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大力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的功能。
二、转变观念,把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群众满意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叉设置、重叠设置以及空白设置,反映了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布局上的不合理,造成了医疗市场的混乱,既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又不利于服务水平的提高。
首先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是资金的直接注入,也可以是具体政策上的扶持。
如:公司医保与地市医保并轨,统一刷卡;在社区诊疗服务报销比例应高于大医院,在收费标准上也应与医院拉开距离,吸引更多的群众“小病到社区”。
坚持“政府主导,公共公益”的理念,引导社区卫生服务走上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的正确轨道。
在指导思想上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为宗旨;在促进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充分体现“六位一体”的功能,使社区居民得到综合、连续、价廉、便捷、优质的社区服务;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打破8小时工作制,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同时把“坐堂行医、等客上门”变为“下站点、进家门”的家庭式、签约式服务。
从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转为追求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上来。
三、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
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养全科医师、社区护士。
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项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吸引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研究制订优秀医护人员进社区的激励政策。
通过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力度,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
完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
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到大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
鼓励和吸引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建立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帮扶关系。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型医院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组织大型医院以就近为原则,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定点对口帮扶,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
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适宜的中医药技术。
四、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
以家庭责任医生为核心,夯实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努力完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职能。
家庭医生送医上门,深入家庭,通过建立健康档案等形式,掌握居民健康状况,针对问题采取干预措施,进行健康管理与指导,担当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同时,进行慢性病人管理、卫生知识普及、重点人群健康教育、重点慢性病筛查。
每个社区站对自己辖区内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低保贫困人群规范建档率要达100%;每年进行健康教育讲座不少于12次。
为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血压、糖尿病人规范管理率达85%,每两个月随访1次,每年随访6次,询问病情、监测血压及其它物理检查、鉴别合并症、观察指导用药和饮食、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等。
为确保家庭医生责任制的落实,将每一名责任医生电话号码张贴在社区站内外,便于居民随时联系,同时印制责任医生联系卡片(内容包括责任医生姓名、服务内容,联系方式)发放给社区居民。
此外,中心社区管理科开设热线电话,负责协调中心、社区站、居民之间的业务联系、双向转诊等工作。
五、基本医疗服务中医药满足居民不同服务需求,发挥中医药在慢病管理方面独特优势。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简便、价廉而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群在迅速扩大。
在社区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推拿、火罐、贴敷、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敷、离子导入、捏积、艾灸、耳针等,以其简便、有效、低成本的特点,在社区居民中有广泛的需求,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大有用武之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对中医药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慢病管理,将传统医学的精髓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慢病防治工作的深度。
针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制定慢病中医管理方案,给予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在慢病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运用中医药知识,进行个体化中医健康指导,因时因地因人地进行中医辨证施治。
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完善的防治指南和管理流程,那么如何突出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特色,把中医的内容融入进去是需不断努力的方向。
中医在慢病并发症治疗有着独特疗效。
在慢病防治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宜,特别强调中医和谐观对养生保健的作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统一。
通过体质辩识,做到生活起居、饮食导引等调养,针对血压、血糖的控制都是有效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承担着孕产妇的保健任务,如在纠正胎位、产后疾病、新生儿等常见病的治疗和保健中,中医的治疗保健方法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中
医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
回顾中医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
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中医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
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全科医师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力;《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国民政;2006年04期
2、文龙; 《国务院力推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有关部门积极表态支持》;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6年07月
3、《广州市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穗府〔2007〕28号;2011年7月12日
4、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