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改的一些想法
发表时间:2010-10-15T09:28:42.013Z 来源:《学园》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刘明星
[导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作为一种物理方法,而且作为物理思想
刘明星河北省唐山市开平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随着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组织每一个演示实验,使之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
趣的特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趣味操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5-0110-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作为一种物理方法,而且作为物理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
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上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一设计趣味性课堂实验,引入讲解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
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情境中去。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为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实验,掌握操作技能发挥示范作用。
实验有一定的目的,通过实验教学可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1)用圆规和橡皮泥做压强实验:用圆规的尖端放在橡皮泥上和平放在橡皮泥上,明显得到的印记深度不一样,说明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平放时再用手用力按压一下印记会加深,又说明压强还与压力有关;(2)用纸张和笔帽做惯性实验:把笔帽放在一张纸上,然后猛地将纸抽出,笔帽由于惯性还留在原地。
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实验,当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出现的问题都已解决。
实验中学生主动的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面向全体学生通用的教科书,物理教材在实验编排上要考虑它的通用性、严密性和科学性,这就会在照顾全体学生方面有所欠缺,要强调严密性和科学性,就会出现器材繁杂、操作繁复、脱离生活、不易理解等问题。
二加强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
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
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通过边学边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学习小孔成像时,让学生在纸上戳个洞,然后在课桌上观察日光灯成的像;学习摩擦这节内容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塑料钢笔头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去吸引小纸屑。
一边指导,一边做,一边思考,学生手脑并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
之所以要学生边学边实验,是想让他们亲自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的过程,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
三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往往是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如果在演示实验时,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听众、观众,不参与实验的操作,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兴趣就会逐渐消失。
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自主地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时,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抽气机从玻璃容器中向外抽气,其余学生听声音的大小如何变化。
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做,不仅参与的学生有了直接体验,而且其他学生受到的感染远比教师表演好得多。
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巧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开门见山,直接得出结论的方式,而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创造,享受成功的快乐。
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认识到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探究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例如:在“速度”的教学中,我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终点裁判应如何比较二者快慢?要比较它们的快慢,请设计一个物理量实现你的要求?由于长期受书本权威的影响,学生开始根本不敢发言,少数同学就使用了课本上的一句话“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又问:“判断比较二者跑得快是以什么为依据?”并拿出两个力学小车,分别以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多少的方法比较快慢和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比较快慢的方法演示,再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暂时抛开了教材,思想相对活跃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通过单位路程所用时间都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很快就回答:“使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这个值越大,运动越快,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相符,而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时间表示快慢,值越大,运动越慢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相反,所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快慢更好。
”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前只告诉了学生“是什么”,并未说明“为什么是什么”,本节课增加的实验一方
面让学生放飞了思维的翅膀,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树立了探究意识,明确了要大胆猜想、质疑,要合作交流。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只能有少数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内心没有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也无法经历探究整个过程。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各个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探究方法和技能,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能够准备到必须的器材。
通过学生自己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