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的。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三、【课堂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活动1.观察课本P125页图7-1,7-2及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力和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活动2.实验探究: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怎样运动?(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学习)(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生分工合作:操作的,测量的,记录的)你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活动3.观看实验动画演示,并完成下列题目:“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1)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填“相等”或“不相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的是第次,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有关。
填一填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它的速度减小的就越。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运动状态或_______状态。
(二)、惯性观看图片: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初步认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汽车加速时,乘客向哪边倾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根据上面的实验说明:原来静止的物体有保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有保持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分组交流讨论:(1)生活中是怎样利用惯性的?(2)哪些惯性有危害?3、惯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四、【当堂练习】1.正在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则物体将()A.立即停下来B.逐渐慢下来,最后停下来C.运动方向或快慢将改变D.做匀速直线运动2. 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危害的是()A.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要助跑 B.汽车严禁超载C.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D.停止蹬自行车后,车仍能前进一段距离3.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A、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B、子弹受到了惯力作用C、子弹有惯性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4.天花板上的吊灯,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突然同时消失,那么它()A.沿竖直方向下降 B.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C.静止在空中 D.无法判断运动情况5.有一气球以25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后,从气球上脱落一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A.立即下落B.以原来的速度继续上升C.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下落D.静止一段时间后下落6.高空飞行的飞机要集中地面上的目标,必须提前投弹,这是因为炸弹_________,离开飞机后仍继续__________。
所以必须投掷。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为本节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
同时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尚不成熟,学生脑中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多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同,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理想定律,是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的,与生活实际有距离,这就引起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故障,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就变得尤为重要。
“惯性”概念对学生又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惯性现象的解释。
效果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①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学生得到了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了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②学生经历了力和运动关系的实验,应用了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理解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同时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③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示例,能分辨在不同情况下对惯性的应用或者防止惯性带来危害,并能初步解释惯性现象。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B、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C、它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D、它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想象而总结出来的2、莒南县城新上了一批电动公交车,当车行驶的途中突然刹车,车上的人会向前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向前倾不能说明人具有惯性B、人向前倾说明人具有惯性C、人向前倾说明车具有惯性D、人向前倾说明人和车都具有惯性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会慢慢停下来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司机开车时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D、运动员起跑时用力蹬地,是为了利用惯性提高成绩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C、子弹离开枪口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5、下列与惯性有关的生活现象中,为了防止物体惯性带来危害的是()A、锤头松了,将锤柄向下撞击地面,锤头紧套在锤柄上B、洗过手后,用力向下甩手,可以甩掉手面上的水珠C、汽车行驶时,驾驶员需佩戴安全带D、跳远运动员为了跳的更远,在起跳前总要助跑一段距离6、篮球是大家喜爱的运动,下列有关篮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球出手后,继续运动,是受到了力的作用B、拍球时手感到疼,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人将球抛出去,球上升时受到惯性力的作用D、飞行中的球会落向地面是由于球具有惯性7、正在行驶的汽车,如果作用在汽车上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汽车将()A、立即停下来B、先慢下来,然后停止C、做匀速直线运动D、做变速直线运动二、填空题1、断开电风扇的开关后,电风扇的叶片不能立即停止转动,是因为叶片具有______,过一会叶片慢慢停下来是因为叶片受到_______作用。
2、坐在汽车车厢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他一下,这是由于______或_______。
当汽车刹车时,他身体将______;当汽车左拐时,他的身体将________。
3、用绳子拉着小车在阻力为零的光滑水平面上加速运动,如果绳子突然断了,拉力消失,小车将做_______运动。
4、下列事例中:其中利用惯性的是________; 惯性造成危害的是________; 防止惯性危害的是________。
A、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B、衣服上有灰尘用手指弹一弹C、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需要助跑D、把脸盆中的水泼出去E、汽车载物过高,转弯时向外翻到F、百米跑道终点有缓冲距离。
课后反思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个人觉得这节课上的还是挺不错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惯性的知识生动易懂的展现给学生,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块知识,从而使这一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另外,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做的还是不错的。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学生体验惯性的机会比较少。
有部分学生对“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现象不理解,不能和生活实际联系。
还有就是教学时随堂练习不那么及时,题量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标分析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的要求: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 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时现象。
对新课标的解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
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是通过实验进行的。
这个实验最注重的是其中蕴含的物理思想。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同时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