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朱兴珊周大地摘要保障能源安全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并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
我国总的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产量能保证一半的石油供应,保证最基本、最关键的需要;世界油气贤源丰富,随着技术进步,勘探开发成本不会有太大增加;预计进口石油所需支付的外汇始终不足中国预期出口收入的6%。
综合考虑,我国能源保障供应安全的战略和途径应是:(1)用尽可能低的代价进一步增强国力;(2)尽量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3)加强与石油消费国和输出国的对话;(4)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产油国和跨国公司的合作;(5)实行能源供应多元化,石油进口来源、获取方式、运输通道多元化等战略;(6)实行正确的资源战略,尽可能多地和安全地利用国际资源;(7)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主题词能源石油安全供应战略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国能源优质化趋势明显加强,石油需求迅速增加。
由于仅靠国内的资源和产量已不能满足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不断增加。
中国的能源供应历史上也曾有过依赖国外石油而受制于人的经历。
因此,能源供应及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了我国有关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在去年石油进口量增加、国际油价上涨和外汇支付大幅度增加,国内石油消费市场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和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更成为热点问题。
一、能源安全及保障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安全即能源供应安全,指的是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可以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能源。
这种可靠性包括能源供应来源、运输通道和相关供应系统的可靠。
保障能源安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障国有能源企业的安全,而是为确保广大消费者和国民经济建设能经济地、安全地得到所需要的能源。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完全能够保证国内需求,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
因此,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指进口油气供应安全问题,其中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更为紧迫。
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价格波动相对于供应保障,仍是第二位的问题。
保障能源安全首先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
只有了解这些,战略和措施才有针对性,才能既经济又有效。
我们考虑保障能源安全时,要同时考虑其花费的经济成本和造成的环境影响。
安全是相对的,不可能不惜一切代价来追求绝对安全,只能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可以达到的安全程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
二、为什么要重视能源安全问题1.近几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迅速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迅速增加,近几年更有加快增长的趋势。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产需缺口将分别达到1.55亿~1.87亿吨和2.4亿~2.95亿吨,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6.3%~52.3%和55.8%~62.1%。
广东LNG项目将拉开天然气进口的序幕,估计到2010年我国将进口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以上。
2. 近两年国际油价较高,进口石油的外汇支付压力增加我国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的时期,正值国际油价飞涨时期,给外汇支付造成了一定压力。
去年我国进口原油花费外汇近150亿美元,其中原油净进口金额为127.4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了227.5%,比1998年增加了628%。
3. 国内缺乏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政策和措施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后,国际油价变化无常,而国内从硬件到软件都不适应接轨的要求,缺乏应对政策和措施,使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
4. 当今世界仍存在非和平因素海湾战争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就发生了北约轰炸南联盟甚至轰炸中国大使馆,北约东扩和美日安全防卫合作范围扩大,美国布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撞机事件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当今世界仍然存在非和平因素,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三、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形势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确实存在能源安全问题,但是否像现在有些人说得那么严重呢?是否严重到要重新依靠煤炭或别的能源来摆脱对进口油气的依赖?回答是否定的。
其理由如下:(1)虽然未来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有清醒认识,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还是能够争取到和平环境的。
积极与中国接触,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融入国际体系也有利于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2)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从总量来看,完全能够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
虽然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但总的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并不高。
预计到2020年中国能源总需求量为20亿吨标油,石油和天然气的净进口量为3.16亿~3.68亿吨标油,仅占总消费量的15.8%~18.4%。
到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将达到近2亿吨,能保证近一半的石油供应,遇到进口石油供应中断时,国内产量仍能保证最基本的和最关键的需要。
(3)世界油气资源丰富,在可预见的将来供应充足,并且由于技术进步,勘探开发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增加。
(4)自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并未形成外汇支付方面的较大压力。
即使在去年石油进口量和国际油价均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石油净进口额也仅占外贸出口总额的5%左右,并没有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虽然近几年石油净进口量增长速度加快,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形成这种趋势。
从1993年到200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年均增长率为32%,从2000年到2020年年均增长率只有6.4%~7.5%,今后20年的净进口量增长速度是递减的。
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随着国际石油预期价格的上升,中国进口石油所需外汇支付的增长速度会高于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但依旧不会形成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
按照2020年国际原油价格为25美元/桶,净进口石油2.95亿吨,出口收入1万亿美元计算(见表1),石油净进口所需要的支付规模始终不足中国预期出口收入的6%。
表1 中国GDP和对外贸易增长预测单位:万亿美元项目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GDP 出口对外贸易贸易依存度资源来源: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四、中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和途径1.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是我国以较大步伐进入世界石油资源和产品市场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基础。
目前,我国的GNP总量位居世界第7位,需要并具备了相应的实力参与国际石油资源和产品市场的竞争。
但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务之急就是力口速发展经济。
而进一步改革开放,融入全球资源、经济、贸易和资本循环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
我们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如果为了保证绝对安全而不惜成本和代价,必然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反而不安全。
2.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1)引导合理用油,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石油消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作为重要的能源政策内容,采取种种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石油消费,以减少高耗油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对于中国来讲,合理引导石油消费更为必要。
只要是可以使用煤炭又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设施和用途,要严格控制用油。
特别是电力,必须坚持火电以煤为主的方向。
在冶金、建材等行业也要充分利用煤炭资源。
在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基础上,防止石油用途的不合理扩张。
(2)提倡和促进节约用油,培养国民形成节约用油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对所有的用油设施和用油设备,都要捉高能源效率,积极节油。
要对国民广泛宣传中国的能源形势,形成节油的社会共识。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现有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
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索有别于现有发达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研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节能及节油技术至关重要,国家应制定有关的政策,促进节约用油。
从长远利益出发,逐步提高用户的石油消费成本,例如实施较高幅度的燃油税,对排气量大的小轿车征收特别附加消费税等,都是可取的推动节油的重要经济政策,在许多国家都有这种政策实例。
国家在进行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时,要把节油放在重要位置,鼓励生产节油型汽车。
(3)促进研究和开发利用石油替代能源在许多情况下,石油是可以替代的,如汽车燃料可用天然气、醇、醚等替代,也可发展电动汽车(包括电车、燃料电池和充电汽车);内燃机车可被电气化机车所替代;还可以将其他能源形式转化为能替代石油的能源形式,如天然气合成油,煤炭液化、洁净煤和核燃料、水力发电等。
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一部分,这些替代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要认真考虑。
同时,这些替代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取决于它们的相对经济性,不能不惜成本。
对一些成功的替代性技术,例如压缩天然气汽车、城市交通轻轨化和电气化、铁路电气化等,现在就可以大力推广。
使用粮食造乙醇成本太高,只能作为解决存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措施,而不能作为能源安全措施。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液化技术对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煤炭液化成本比较高。
“十五”期间上煤炭液化项目,目的不能是生产石油,而应该是真正掌握技术作为技术储备,形势需要时就能迅速扩大生产能力。
汽车是最大的用油设备,对电动类汽车的开发研究,应给予充分重视,争取实现跳跃式发展,使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加强与石油消费国和输出国的对话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国内能源政策和市场信息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可以消除其他国家的猜疑和担心,促进国际市场稳定。
在总体外交战略中要把石油外交置于重要地位。
我们应参与东亚、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合作,以及与某些中东国家的合作等;继续加强与重要产油国(区)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有选择地加入相关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有关石油的国际贸易、金融、运输和相关经济组织的活动,如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管理事务等;积极参与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的多边对话,充分利用相关国际能源多边协调机制,趋利避害,化解矛盾,切实保护中国在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方面的利益;中国的国防安全战略,也应考虑海外来源的石油供应安全保障问题,例如积极参加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
4.加快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产油国和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国加入WTO在即,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按照加入WTO的要求逐步扩大开放程度和开放领域是必然趋势。
这对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一方面,我们要尽快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使所有中外企业有公平竞争的条件。
同时建立现代化的监管体系,适当地将能源安全这个因素反映到以市场为主的价格体系上,另一方面,要给国内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并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励它们“走出去”。
在上游领域,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来提高国内的石油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