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刘曈曈摘要:能源是一个关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
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能源的逐渐减少,世界能源安全和中国能源安全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能源引起的冲突乃至战争日益增多,能源安全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将浅析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对建议,改善我国的能源安全现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安全体系,改善我国的能源安全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合理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能源安全问题对策正文:一、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能源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一种。
是指为保障一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使能源特别是石油可靠而合理供应,规避对本国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军事、政治、外交和其他非传统安全事件所引起的能源供需风险状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内容,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资源,比如说石油,其除了是重要的动力资源外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存在的国际纷争和冲突,很多是为了争夺能源引起的,能源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能源对于每一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随着能源储量的逐渐减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获得可靠优质的能源,保证本国能源安全成为了各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
各国为了争夺能源,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和紧张。
中日有关东海油气田的争端,美国为了控制中东石油资源而发动的两次海湾战争都是由能源问题直接引起的。
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世界安全是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的。
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加强国际间的能源合作,对于我国和世界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二、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1.中国能源供需现状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能源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从90年代开始需求量逐渐超过供给量,1993年起我国从能源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能源安全的压力逐渐增加,能源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能源占有量比较贫乏的国家,而且中国的能源构成结构不合理。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的煤藏国、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原煤探明储量占中国能源总储量的52.6%,煤炭是中国的主要消费能源,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支撑,目前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67%以上,远高于国际24.37%的平均水平。
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240亿桶,只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3%。
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20%。
在中国已探明的能源总储量中,石油资源仅占3.03%,天然气仅占0.96%. 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率大约在23%-24%之间。
,中国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利用均相对落后,目前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2.5%,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8%的亚洲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可采石油资源量、人均石油产量和人均石油消费量分别为世界人均的18%、24%和22%,均为世界人均的1/5~1/6之间。
国内能源的储量和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现在我国的能源除了储量上占优势的煤炭外,其他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都有相当的比重需要进口,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以原油为例,2000至2009年,我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6.78%,原油净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至1.99亿吨,对外依存度也由24.8%飙升到51.29%。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轿车数量的增加),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渐上升,国内外专家对该趋势的估计十分一致。
表1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与对外依存状况资料来源:周凤起、周大地主编.《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339资料来源:周凤起、周大地主编.《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339表3 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预测结果比较我国能源的供需状况是,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国内供给量占供给总量的比例逐渐减少,进口能源占能源供给总量的比例逐渐增加,我国主要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
2.中国能源进口的来源、渠道及结构中国石油进口的来源多集中于中东地区、非洲、中亚和拉丁美洲,60%~70%的石油进口来自在中东。
沙特阿拉伯、伊朗以及安哥拉是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国家。
来自拉丁美洲和中亚地区的石油进口量近些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中亚、俄罗斯和缅甸,其中来自俄罗斯和中亚的天然气占很大比例,中亚和俄罗斯将成为中国未来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此外,我国与澳大利亚也签有长期供应天然气的协议。
能源进口的渠道是受能源进口来源地的影响的。
我国的石油进口集中在中东地区,所以我国的石油进口大多以海运为运输方式,从中东地区出发,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运达中国。
随着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设,我国将可以通过巴基斯坦的输油管道,通过陆路运达我国。
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石油也以海运为运输方式。
中亚的石油多以输油管道的形式运输。
我国的天然气进口多依靠管道运输的方式,一方面是由于天然气的物理性质决定的,管道运输是最高效的运输方式;另一方面我国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地多与我国接壤,陆路运输方便。
也有一些数量的天然气是通过海运方式运输的,但运输量相对较小。
我国的石油进口多集中于中东地区,其他地区的进口量都较少。
每年石油进口量中,利用国外开发的份额油仅约500万吨,只占每年石油进口量的10%不到。
天然气多进口自中亚及俄罗斯,有相当比例是来自我国与气田所在国合作开发的天然气项目。
3.中国与有关国家的能源纷争能源安全因素是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领土、领海争端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主导因素,我国被侵占的合法领土及领海大多数属于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
另外,随着我国能源进口量的不断增加,进口渠道的不断扩展,与能源出口国、其他能源进口国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看似是争夺钓鱼岛及其附属列岛的主权,其实真正的根源是钓鱼岛周边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
日本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也与我国有矛盾,经常进行挑衅,其动机就是想获取东海的油气资源。
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资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运输成本高,运输路线大都在其他国家的控制之下很不安全,受制于人,对于靠近日本国土的东海及钓鱼岛的油气资源当然不会放过。
对于能源进口量逐年增大的中国,东海和钓鱼岛的油气资源,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能源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油气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东海和钓鱼岛的油气资源可以为我们研发可以替代石油的新能源争取时间,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受石油短缺的影响。
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南沙群岛争端也有很深的能源安全背景。
南沙群岛油气资源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质储量就约有126至137亿吨。
而现在在南沙群岛中国并不占优势,目前六国七方在南沙群岛形成对峙和角逐局面,到1991年底,出我国控制的七个岛礁,其余44个岛礁分别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
而这些国家在南沙群岛掠夺我国的资源已经有30年了,我国在南沙群岛的油气田开发才刚刚起步,很多油气资源都被周边国家盗取。
世界能源消费量逐渐增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进口问题上与其他一些能源进口国之间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中日之间为争夺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美国在清洁能源上与我国的矛盾等等,都是各能源消费国争夺能源资源的表现。
4.中国应对能源安全问题的能力应对能力包括战略储备、替代能源、能源效率等方面。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的重要措施。
我国从2003年起开始筹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为1000万吨至1200万吨,约等于我国30 天的净石油进口量;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为2800万吨。
预计到2015年能够满足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在筹建国家石油储备的同时,中国还鼓励企业开展商业储备,以国家战略石油贮备为主体,商业储备为补充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和成熟。
应对能源问题,开源节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对替代能源技术的开发也是同样重要的。
2005年公布的《节能中长期规划》提出十大重点工程,其中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就包括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质化工产品替代石油化工产品;醇醚类燃料及煤炭液化技术的示范及醇类燃料的推广等内容。
2005年~2008年,替代能源使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1%、7.2%、7.3%、 8.89%。
提高现有能源的使用效率也是加强应对能源安全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中国发电、冶金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水平的20%~30%。
三、中国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1.能源供需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的能源供需不平衡,总需求量大于总供给量,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逐年加大,总供给量的增长幅度赶不上总需求量的增长幅度。
能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的使用比例较小。
石油、天然气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量逐年增加,能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
2.能源进口中的问题我国的石油进口多来自于中东地区,该地区局势不稳定,西方各国势力云集,尤其是美国,控制了中东地区相当部分的石油资源,不排除其在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在石油合作开发方面从中作梗。
该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影响该地区的石油生产和运输。
运输依赖海运,沿途会受到海盗的威胁,所有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能运达中国,运油航线受其他国家的控制,受制于人。
中东地区及航线沿线国家的形势,我国与中东地区及航线沿线国家的关系都会影响该条线路的运作。
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容易受到活跃在此的分裂势力,极端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的影响,不排除这些分裂和恐怖组织对这些线路进行破坏的可能。
缅甸的政局不稳,也有可能影响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
我国在能源进口中,份额油的比例较少,能源方面的对外投资不足,与能源生产国的合作项目较少,难以获得可靠,优质,价廉的能源资源。
在一些合作项目中,西方国家往往阻挠中国与能源出口国的合作项目,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
能源进口结构单一,运输方式多依赖海运,中国海军现有的力量难以对海上交通线进行保护和控制,我国的能源进口渠道面临随时被切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