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绪论1. 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的成因有哪些方面?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上述缺陷。
主要原因是:(一)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两个方面。
一方面,任何宏观决策都必须以决策者掌握充分的信息为前提,但在实际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决策者往往难以掌握全部信息,这种信息缺口必然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体制等方面原因,会形成一些非真实信息,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
实际上,宏观政策的形成及其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均衡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的,但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指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后者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种政策时滞的存在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如当经济衰退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增加有效需求,抑制衰退,而微观经济主体对利润的预期不乐观,即不符合其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时,其理性反映必然是减少投资和消费,如果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都如此,则必然会加剧经济衰退。
2. 论述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即是将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及有关主体的行为规范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宏观经济管理高效、有序进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对国内外形势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正确的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并采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时,要增强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意见,集思广益。
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是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
3.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书第20 —25 页)4.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1. 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政策传导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尤其是货币政策)。
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传导机制,但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体制不健全和利率非市场化等原因,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2. 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但有时又是不可缺少的。
如现在的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中央银行取消贷款规模控制等。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的运用只会减少,不会取消。
尤其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时,还有必要运用行政手段。
而且有些问题直接与地方政府有关,这时只能运用行政手段,如整顿土地市场、公用事业价格和服务价格调整等。
3. 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
如供求结构、需求内部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等。
4. 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
5. 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
表现为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的调整幅度减小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
第二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1. 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调控作用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一)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的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二)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1、税收作为政策手段的特点(1)税收调节的广泛性。
(2)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
(3)税收调节功能的整体性。
(4)税收调节的法治化。
2、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
(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
(4)在税目、税率已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3、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1)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4、现行税收制度对税收作用的制约(1)增值税的制约。
我国现行增值税为生产型增值税(其税基是商品销售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投入的中间性商品价值后的余额),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利于增加投资。
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价值当作新价值进行征税,由此造成重复征税,必然抑制投资。
②不利于科技进步。
高新技术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因其增值额大,消耗的原材料少,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不予扣税的固定资产价值、不属于增值税扣除范围的专利权和专利技术转让费所占比重大,因而税负较高。
③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出口产品原则上实行零税率,但我国目前没有实行完全的出口退税,且存在重复征税。
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其税基是销售收入减除用于生产的中间性产品的价值和同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全部价值后的余额)。
税率一般在20%左右。
这样我国出口产品被外国征收较高的税,而进口产品则被征收较低的税,不仅不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不利于我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竞争。
(2)个人所得税的制约。
表现在:①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
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
②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
③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
(3)我国遗产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的缺位使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三)公债(国债)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
公债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中的作用:1、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2、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3、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四)财政投资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
它是政府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
(五)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
它是财政支出的形式之一。
上述政策工具可分为两大类:1、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如个人所得税、社会救济、各种福利等。
2、需要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如调整税收、政府支出、公债2. 如何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1、税收作为政策手段的特点(1)税收调节的广泛性。
(2)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
(3)税收调节功能的整体性。
(4)税收调节的法治化。
2、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
(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
(4)在税目、税率已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3、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1)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4、现行税收制度对税收作用的制约(1)增值税的制约。
我国现行增值税为生产型增值税(其税基是商品销售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投入的中间性商品价值后的余额),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利于增加投资。
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价值当作新价值进行征税,由此造成重复征税,必然抑制投资。
②不利于科技进步。
高新技术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因其增值额大,消耗的原材料少,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不予扣税的固定资产价值、不属于增值税扣除范围的专利权和专利技术转让费所占比重大,因而税负较高。
③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出口产品原则上实行零税率,但我国目前没有实行完全的出口退税,且存在重复征税。
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其税基是销售收入减除用于生产的中间性产品的价值和同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全部价值后的余额)。
税率一般在20%左右。
这样我国出口产品被外国征收较高的税,而进口产品则被征收较低的税,不仅不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不利于我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竞争。
(2)个人所得税的制约。
表现在:①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
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
②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
③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
(3)我国遗产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的缺位使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3. 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一)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这种政策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实现:一是减税;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
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