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作欣赏
• • • • • • • • • •
它既使人看到 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 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 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 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 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 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 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 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 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 创,于此可见作者扩大 词境的开拓精神。这首 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 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 等多种艺术方法,来表 达怀念亡妻的感情,语 言平易质朴,在对亡妻 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 身世感慨,因而能将夫 妻之间的感情表达得深 婉而挚着,感人至深。 王若虚《滹南诗话》引 晁无咎云:“眉山公之 词短于情。”这种看法 是片面的。其实,苏轼 不仅以雄文大手写豪迈 之情,也善于以柔婉的 语言写健康的朋友之情、 夫妻之情。
•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 郁 • 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 深邃无 • 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和思索, • 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 荡魄的 • 艺术力量。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 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 凄凉。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
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这时苏轼正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作知州,这首词是本 年正月为悼念妻子王 弗而写的。王弗十六 岁与苏轼结婚。她聪 颖贤惠,又有识见, 夫妻感情一向笃厚, 但她不幸于宋英宗治 平二年(1065)二十 七岁时便在汴京(今 开封)谢世,次年归 葬于故乡四川祖茔。 经过十年宦海沉浮的 苏轼,在这首词中表 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思 念之情。
• • •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 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 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 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 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 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 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 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 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 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 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 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 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
苏轼(1036-1101) 第三期(1085-1093) 元祐更化时期。 [重回中央、连放 杭、颖、扬数州] 第四期(1093-1101) 为哲宗亲政时期。 [贬定州,贬惠、 儋州安置;遇赦 内迁,死于常州]
苏轼:中国[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宋代]眉州(今 四川省眉山市的东坡区) 人。父苏洵、弟苏辙都 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 “三苏”。嘉祐进士, 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 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 法,但在密州、徐州任 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 颇多政绩。后以“谤讪 朝廷”贬黄州。哲宗时 任翰林学士,出知杭、 颍、扬、定四州。徽宗 初遇赦召还。诗、词和 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 高成就。
• • • • • • • • • •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 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 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 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 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 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 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 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 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 记梦 • 十年生死两 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 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 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 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 • • • • • •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 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 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 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 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 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苏 欣轼 赏词 作
• 一、 作者 生平 • 二、 作者 的创 作成 就 • 三、 作品 分析
苏轼(1036-1101) 一生可分四期: 第一期(1036-1069)为 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 前时期。[读书、科考、 入仕] 第二期(1069-1085)为 熙丰变法时期。[出离 中央、历任杭、密、徐、 湖四州、乌台受审、贬 谪黄州]
注解:
[乙卯]:熙宁八年(1075)。 [十 年]:苏轼第一位妻子王弗卒于宋 英宗治平二年(1065),至写此 词时,恰好十年。[千里孤坟]: 王弗归葬于四川眉州彭山县安镇 乡(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 距密州有千里之遥。[无处话凄 凉]:孤坟远在千里,无法前去凭 吊。[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 梦。[小轩窗]:意指小房的窗下。 轩:有窗的小屋子。[顾]:看。 [短松冈]:指王弗的坟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 【集评】 •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 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 城子》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 于情,可乎?” •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 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 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 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 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 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 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 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 有泪当彻泉”也。 •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 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 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 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 寓意却十分深刻。
苏轼多才多艺:
词:苏辛(弃疾)
诗:苏黄(庭坚)
苏轼多才多艺: 文:唐宋八大家 书画:苏米(芾)
苏轼多才多艺: 水利:杭州西 湖苏公堤 烹调:东坡肉 禅:佛印 医药: 音乐:
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 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 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词题材广泛, 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 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 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 《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 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 《赤壁赋》为传诵名篇。文学思想强 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 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 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 秦观等均出其门下。擅长行、楷书, 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 四家”。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 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 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江城子】词牌 •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 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 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 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 双调,《金奁集》入“双调”。七十 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 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 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 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 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晁补之改其 名为《江神子》,韩调有“腊后春前 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 [定格]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本是单三十五字,宋人改为双调。)
上片写梦前,几经分合转折,抒发了对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此词发端从夫妻双方十载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正所谓开篇顿入正意。 “两茫茫”是说自己和亡妻十年来互相遥念却又各无消息,“两”字一笔 双写,“茫茫”状述出双方实即自己无边怅惆、无限空虚的情怀。此词开 头却兼及叙事与言情,并为全篇定下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本在时时思念 亡妻,但偏用“不思量”逆接首句,再反跌出“自难忘”三字,笔势摇曳 跌宕。即使不去思量,亡妻的影象也时留脑际,愈见感情深挚。如果说上 面是写生死相隔时间之久,那么下面则是说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作者时 在山东密州,妻子葬在故乡四川,故曰“千里”。亡妻孑然埋于旧茔,故 曰“孤”。既遥远又孤单,满腔凄苦情景无由向亲人倾诉,故接以“无处 话凄凉”。夫妻不能共话,不仅由于地域遥远,更在于生死分隔无法超越。 以下笔锋一转,谓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妇可以再逢,又如何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作者用假设之笔逼进一步,说纵 使相逢,妻子大概也认不出我来了。十年来,由于他与变法派政见不合, 从权开封府推官乞外任通判杭州,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簸 使作者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这对诗人外貌简括而有特 征的勾勒,渗入了无限的身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