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只能改变风的方向,而不能 改变风的速度。
3、惯性离心力
◆离心力是指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到一个 离开曲率中心而沿曲率半径向外的作用力。 这是空气为了保持惯性方向运动而产生的, 所以称为惯性离心力。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 2 方向垂直。 V
C
r
◆在一般情况下,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半 C — 离心力;V — 空气运动 速度;r — 曲率半径。 径很大,惯性离心力远小于地转偏向力; 但在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很小时, 如龙卷风、台风,离心力很大,甚至超过 地转偏向力。
10 6
5
极地高压带
9 3 2 1 7
8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4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上升
副极地低压带
下沉 3
1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上升 2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上升
4
2、行星风系
定义: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 的全球形式称为行星风系。 依据气压系统分布状况和风压关系,可以判断 盛行风情况。
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西风),高空由副极地低压带返回 分布于高纬度约60 °与极地之间地带。地面由极地高压带吹 向副极地低压带(东风),高空由副极地低压带返回(西风)
4.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
高空西风带还具有波动和次一级蜗旋。西风带中的波动形成大气长波, 高空风不受地面或水面摩擦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是气流 其波长一般达3000-8000km。命名为罗斯贝波。这种波动形成于极地 与等压线平行。对流层上层,高空西风带环绕极地冰形成巨大 冷气团和热带气团的狭长交汇区内,向赤道一侧形成弯曲低压槽,向 蜗旋。气压向极地地区迅速下降,形成极地低压。 极地一侧形成高压脊,其中有些停留时间较长,冬季尤为明显。当波 动加深最后被分割交错出现孤立的低压中心(切断低压)与高压中心 (阻塞高压)。
• 的风速与水平温度及气层厚度有关, 总之,在自由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加,风总是愈 等温线与等压线平行,气层暖区与高压区重合,冷 等温线与下层等压线垂直,下层空气由冷区流向暖 •来愈趋向于热成风。例如,北半球温度南暖北冷, 其表达式为: 区与低压区重合,热成风方向与下层一致,随高度 区,即冷平流,随着高度的升高热成风方向发生逆 等温线走向基本上呈东西向。由热成风原理可知, 的升高而加大。 时针变化,速度增大。 这种温度场使中纬度西风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直 等温线与等压线平行,气层暖区与低压区重合,冷 等温线与下层等压线垂直,下层空气由暖区流向冷 到对流层顶附近出现西风急流。东风带低层东风随 区与高压区重合,热成风方向与下层相反,随高度 区,即暖平流,随着高度的升高热成风方向发生顺 高度增加而减小,到某一高度减小到0,再往上仍是 的升高而减小至0后再加大。 时针变化,速度增大。 ——热成风风向与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背热成 西风。所以对流层中上层是显著的西风带。 风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南半球则相反。
V
3 0.836 B 2
B为蒲福风级数; V为风速( m/s )。
——这是现今普遍采用的 经验公式。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四种力 气压梯度力(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改变方向);
惯性离心力(改变方向); 摩擦力(减速、改变方向)。
1、气压梯度力 ◆当气压梯度存在时,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
1020 hPa
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 1 p 即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 ——地转风出现时,A=G V g 2 sin n 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此称为白 贝罗风压定律。
反气旋内存在气压梯度极限值,此值与曲率半径r有 地转风和梯度风的概念只在大尺度运动的范围才有意 2、梯度风 关。如果r很小或气压梯度力很大,地转偏向力不可 义。一些小的漩涡如龙卷风,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 ◆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G、A和C三 梯度风的风向也遵从白贝罗风压定律,即在北半球, 能与方向相反的气压梯度力和离心力平衡,就不能 率半径很小,惯性离心力可能等于或超过气压梯度力, 个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梯度风。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 维持梯度风。所以反气旋中心区不可能存在很大的 此时风的旋转方向无论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中心部 气压梯度。气旋区内则不存在极限值。 ——以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为例 分都必须是低压。 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C=0,梯度风变为地转风,可 以说地转风湿梯度风的一个特例。梯度风是对天气图 北半球 上圆形气压场所产生的风场的一种近似。当等压线存 V V 在弯曲时,梯度风近似比地转风近似更合理。 G、C A A、C G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
(一)全球环流
全球气压带
行星风系
经向三圈环流 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
1、全球气压带
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 • 如果地表性质均匀,那么地表气压完全 ,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小,低空 取决于纬度。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 形成低气压,称赤道低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 气压的水平分布呈现规则的气压带,且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 气压带每年随等温线移动几个 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 有空气辐和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 成高压区,称极地高压带。从赤道上空流向两 纬度,对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有 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流向逐 原因:这种分布规律主要由于地表温度随 影响。 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流 纬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向高纬,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副热 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有 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与之形成一定的交角。
(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 在自由大气中,空气运动规律比在摩擦层 中简单得多。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只须 考虑G和A的作用;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 则考虑G、A、C三者之间的关系。
1、地转风
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低压
气 压 梯 度 力
1000
1010
地转偏向力 高压
2、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 ——它表示北半球 化受摩擦力和气压梯度随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 高度变化的影响。在气压 呈螺旋分布;地面 梯度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 下,离地面愈远,风速愈 摩擦作用随高度减 大,风向与等压线的交角 小,风速随高度增 愈小。把北半球摩擦层中 大,风向不断右偏, 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 到同一水平面上,可得到 达到摩擦层顶部, 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 ——在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因受摩擦力的作用, 最终风向与等压线 的螺旋曲线,称为埃克曼 风速减小,风向改变。如地转风斜穿等压线从高压吹 平行。风速接近地 螺线。 向低压,梯度风斜穿等压线,低压向中心辐合,高压 转风或梯度风 自中心向外辐散。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 风
NW
N
NE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 W 风;空气的垂直运动称为 上升气流或下沉气流。地 SW 球上大气的运动形式以水 平运动最为广泛和持久。 S ——风是矢量,既有风向,又 有风速。风向指风的来向,以 16个方位或 360°方位角表示。 风速以 m/s 或 km /h 表示; 根据风速的大小,可将风力划 分为13级(0 —12级)。
4、摩擦力
◆摩擦力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不同运动状况的 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气层之间 的阻力,称为内摩擦力;地面对空气的阻力, 称为外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导致 地转偏向力也相应减弱。陆地表面摩擦力总是 大于海洋表面。 ◆摩擦力以近地面层最显著,随高度增加而迅 摩擦力存在的结果是气流运动 速减弱,一般到 1 — 2 km 以上就可以忽略不 计了,此高度以上气层称为自由大气。 的方向并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
90N
地面高压 高 空 高 压 地低 面压
60N 30N 0
极 地 高 压
副 极 地 低 压
副 热 带 高 压
赤 道 低 压
副 热 带 高 压 W
副 极 地 低 压
极 地 高 压
W
W E W NE
W SE W E
H N
L 65°N
H 30°N
L 0°
H 30°S
L 65°S
H S
信风环流圈(Hadley环流): 分布于赤道与南北纬 30 °之间。高空由赤道吹向副热 中纬度环流圈(Ferrel环流): 带高压带(西风),地面由副热带吹向赤道(信风)。 分布于中纬度约 30 °- 65 °地带。地面由副热带高压 极地环流圈:
上的力,称为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可分 为垂直气压梯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两种。 ◆水平气压梯度力使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 区,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其表达式为:
1p G n
G — 水平气压梯度力;ρ— 空气密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 Δp —两条等压线之间的气压差; Δn — 两条等压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空气运动即形成风和决定 Δp /Δn — 为水平气压梯度; 风向、风速的主导因素。 “ - ” 负号表示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概 念
二、大气环流
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 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形 成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单圈环流 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使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
0° 23°26´S
66°34´S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 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冰岛 低压 冬
阿留申 低压
一月
副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带 极 地 低 气 压
60N
大 西 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