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LA103
2、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 Chinese legal history
3、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4、先修课程:法律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
5、面向对象:法学类专业学科
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
7、教材、教学参考书:
《中国法制史》,主编:曾宪义,副主编:郑定、赵晓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历代刑法考》,【清】沈家本撰,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
《儒家法思想通论》,俞荣根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中国民法史》,孔庆明等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
《中华帝国的法律》,【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中国家族法原理》,【日】滋贺秀三著。
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法学本科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力图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在向学生介绍法律制度方面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加深对于法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融会贯通各部门法学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
(3)
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2)
一、中国法起源的特点;“法”字的来历和“刑”、“法”、“律”三字的含义;有
关皋陶的故事;关于“象刑”的传说;关于法律起源的不同观点。
二、夏商社会的特征——神权政治
三、禹刑、汤刑与五刑
四、神权与司法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3)
一、西周统治思想的变革
二、西周的立法活动:礼;九刑和吕刑;礼刑关系。
三、西周的民事法规:土地关系;契约;婚姻制度;家庭和继承。
四、西周的司法:司法机构;诉讼审判;监狱和执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3)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
三、《法经》
四、商鞅对秦国法制的改革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3)
一、秦朝的立法概况:立法指导思想;云梦秦简;法律形式。
二、秦朝的刑事法规:罪名;定罪量刑的原则;刑罚。
三、秦朝的民事、经济、行政法律规范。
四、秦朝的司法制度:司法机构;诉讼审判及官员责任。
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3)
一、汉朝的立法概况:汉朝立法思想的演变;法律形式
二、汉朝的刑事法规:罪名;定罪量刑的原则;文景废除肉刑。
三、汉朝的民事、经济、行政法律规范,
四、汉朝的司法制度:司法机构;诉讼审判;春秋决狱;秋冬行刑。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3)
一、魏晋南北朝立法概况:三国;两晋;南北朝。
二、魏晋南北朝儒家化原则入律:八议;官当;重罪十条;刑罚变化。
三、魏晋南北朝的司法制度:司法机构;诉讼审判。
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8)
一、隋朝法律制度:《开皇律》的制定和更定;《开皇律》体例内容特点。
二、唐初立法指导思想
三、唐朝立法概况:法律形式;唐律的制定;唐律的特点;唐律的影响。
四、唐朝的刑事法规:刑罚;十恶—重大罪名;定罪量刑主要原则。
五、唐朝民事法规的主要变化:婚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
六、唐朝的司法制度:司法机构及其会审制度;告诉的限制;刑讯及上诉。
七、五代十国时期的主要法律典籍。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3)
一、宋朝法律制度
1、宋朝的立法概况:宋刑统;编敕;编例;条法事类。
2、宋朝刑事立法的特点:刑罚的变化;重法地法。
3、宋朝的司法制度:司法机构;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二、辽和金的主要法律典籍及其两朝法制比较。
三、元朝法律制度
1、元朝立法概况:部落时期;大蒙古国时期;元王朝时期。
2、元朝民事法律制度的特点:婚姻制度;土地买卖制度。
3、元朝司法机构的特点
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3)
一、明初立法指导思想
二、明朝立法概况:大明律;大诰;问刑条例;大明会典。
三、明朝的刑事法规的变化:适用原则;刑罚;量刑原则。
四、明朝民事和经济法律规范的变化发展。
五、明朝司法制度:司法机构;诉讼制度的特点;会审制度。
第十章清朝法律制度(3 )
一、清朝立法概况:大清律例;大清会典;少数民族地区立法。
二、清朝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立法概况。
三、清朝的司法制度:司法机构的沿袭和变化;秋审制度。
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5)
一、晚清的制宪活动:预备立宪的背景;钦定宪法大纲;资政院和谘议局的设
置;十九信条。
二、晚清的修律活动:修律背景;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修律的特点、实
质和影响。
三、晚清司法制度的变革: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司法机构的改革。
第十二章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2)
一、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制定;特点;意义。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背景;主要内容;特点;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临时政府的立法改革
四、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
第十三章北洋政府法律制度(2)
一、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天坛宪草;袁记约法;贿选宪法。
二、北洋政府的立法活动的特点
第十四章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3)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文法律体系——六法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宪活动:训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
三、南京国民政府刑事民事法律概况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普通法院;特种刑事法庭。
第十五章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5)
一、立法的基本特征
二、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抗日民主政权时期的三三制原则。
三、土地立法: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抗日民主政权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四、刑事立法: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解放战争时期创立的新
刑种。
五、司法制度:马锡五审判方式;人民调解制度;1949年2月中央发布的指示。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无实验和上机的教学安排。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法制史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必须理解学习的意义,自觉、主动地去汲取知识,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以深化对于部门法学知识的掌握。
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辩证法为基本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握法律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条件、内在联系
和基本规律,
三、由于历史资料大多是文言文史料,要准确掌握史料意义,必须在文言文阅读上狠下功夫,并对最基本最著名的史料有所涉猎。
六、其它说明
1、教学网站:所有法律史、法律文化方面的网站。
2、基于学生学业规范(道德行为规范、作业规范、实验规范)诸方面的要求,希望做到:1)上课不迟到。
2)上课不开手机。
3)书面作业或者考核认真完成。
3、个性化要求:
1)平时成绩以到课率、课堂提问或讨论以及期中写文章综合评判。
2)期末考试采闭卷形式,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含考核知识面的灵活题型。
撰写人:赵元信院(系)公章:
院(系)教学主管签字(盖章):时间:200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