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中国古代私学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材料。

《论语》共二十篇,三百六十章,论其总字数不出一万六千四百多字。

1.教育对象(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2.教育的作用:(1)教育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立国治国三大要素之一(三要素: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2)孔子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7.论教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考试哦)五经:《诗书》、《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考试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邑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雄辩家。

儒家代表之一,其弟子将孟子言行记录成一书。

该书反映孟子的主要教育主张,是后人研究其教育思想主要文献。

孟子持“性善论”,在他看来,人性中自然包含着符合“仁,义,礼,智”的善端,为此,他积极的游说诸侯国君,施行“仁政王道”以消去战争,使百姓归顺,致天下太平。

思想概况(1)人性方面:“性善论”---仁,义,礼,智。

(2)政治方面:提出“仁政”: 亲民‚用贤良ƒ尊人权 4.同情心 5.杀无道之者。

1.道德规范:“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2.教育作用:凡有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使然,泉之使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教育的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用心思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6.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7.因材施教。

三.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荀,孙同音。

汉人也尊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荀子》一书,经东汉刘向校订为32篇,其中6篇为弟子撰录,是研究和了解荀子教育思想主要文献。

思想1.天道观:认为天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否定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

2.认识论:虚壹而静3.人性论:提出“性恶论”。

4.礼论:认为社会政治思想观念,要以“礼”。

为核心。

5.教育观: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1.中心思想:学不可以已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体现行动与学习重要性。

3.学习积累重要性: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学习态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读四书五经重要性;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四.《礼记》《礼记》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典章制度及冠、婚、丧、祭、宴、享、朝、聘等礼仪,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思想、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社会生活礼节方面的要求;同时《礼记》记述了古代的学校的制度、人才选拔、教学内容及方法等,尤其反映了先秦儒家的礼教思想,在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礼记》论及教育的最主要篇章是《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学记》是《礼记》的第十八篇。

《学记》总结了儒家私人教学中的经验,同时也记载了西周官学中统治阶级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些重要措施。

它对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学校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料。

1.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君子民成俗,其必由学(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2.教育制度:(1)学制《学记》中记载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各类学校3.年级;《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教育和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豫时孙摩原则、藏息相辅原则、教学相长原则、5.教学成功四因素: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意思是说,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抓住时机叫做及时;教学内容多少、难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叫做顺应;鼓励学生相互切磋商量,叫做观摩)6.教学失败的原因:发然后禁,则杆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意思是说,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会费力,甚至不易克服,错过了学习的时机,虽然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难以成功;教学杂乱无章、不循序渐进,便不能取得效果;一个人学习,不与同学切磋,见闻就不广,不利于学习;交友不慎,必然会违背教师的教诲,经常和不正派的同学在一起谈论不正经的事情,也会荒废学业)7、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练习法、8.论教师(1)关于尊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意思是说,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重教师。

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专心求学.(2)关于择师的条件:《学记》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又说:“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这些都说明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

(3)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说:“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教师是教育人的,能教导人民以“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使广大民众能遵守教师所宣讲的封建伦理道德,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者的政权;教师又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

9.学生有四失;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乐记(节选)1.乐教的三个作用:道德教育、音乐知识、情感知识2.乐的作用:礼节民心,乐和民声3.“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大学(考试哦)1.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目的,宗旨)解释哦2.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系?解释哦)3.修身的重要性:君子先慎于德4.做君子的途径: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中庸1.中庸的度;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做人的原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3.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人,著名儒家经学家,教育家。

教育思想1.《举贤良对策》与三大文教政策:(1)独尊儒术,罢黜百家(2)开设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学校,以养士)(3)重视选举,以选用人才2.教育的作用:(1)人性论:“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任气”“贪气”(2)“性三品说”把人分为:圣人之性(毋须教育);中民之性(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斗霄之性(刑法制约)3.论道德教育:(1)德育是立政之本;(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3)道德的修养与方法: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勉强行道ƒ明于性情©必仁且智4.教育原则:圣化;勉强努力;博惯多连;专一心静六.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内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在教育方面,韩愈认为,求学的目的应是“至于古道”他提倡“文以载道”,明确要求士人学子加强儒家仁义道德的学习与践履。

教育思想1.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和“业”,就可以为师了。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2.教学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七.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

白鹿洞书院教育思想1.论幼儿教育2.德为先:道德修养的方法,持敬是穷理之本。

3.律为行4.乐为归(学习要以喜欢,兴趣和自愿为前提)5教学方法:时习与温故知新;适时的启发;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学;教人可序;教学要专一,有不可间断;教学要培养意趣;教学要细立课程;教师只做一个领路人。

6.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7.学习的顺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8.修身原则;言忠信,行笃敬-----9.处世原则: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0.接物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名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明确提出,“心即理”、“志良知”和“知行合一”主张。

教育思想1.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3)德育方法 静处体悟‚事上磨练ƒ省察克治2.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九.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史学家,教育家。

主要著作有《名儒学案》《宗元学案》《明夷诗访录》《四明山志》今人编为《黄宗羲全集》。

1.主张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

2.‘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3.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4.黄宗羲他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第一,“科举盛而学术衰第二,“举一先生以废百”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

九.颜元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