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案例

经济法案例

案例1某县水泥厂和服装厂达成一份联营协议,约定由服装厂向水泥厂注入资金200万元,水泥厂每年支付给服装厂利润20万元,两年后归还服装厂的出资,并且服装厂的利润分配不受水泥厂盈亏的影响。

协议达成后,为保证水泥厂能正常履行协议,水泥厂请当地化肥厂以其自有厂房向服装厂提供抵押担保,并就抵押事宜到有关登记机构办理了抵押登记。

问:1.抵押权是否已成立?为什么?2. 如果化肥厂明知联营协议有问题仍提供抵押担保,应承担什么责任?答:1.押权并未成立。

《担保法》第5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本案中,由于水泥厂与服装厂之间的协议明为联营,实际上是借贷合同。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企业之间借贷是非法的,属无效行为,因此主合同实际上是无效合同,抵押合同作为从合同自然也无效,抵押权不成立。

2.化肥厂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担保法》第5条规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如果化肥厂明知主合同是有理疵的仍提供担保,应认定其主观上有过错,并应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案例2某林场在所驻地乡政府的保证下,与山东一林业专业户签订了树苗购销合同,并随之签定了保证合同,规定在林业专业户不能偿还贷款时,由乡政府代偿。

后林场供给林业专业户树苗 2000棵,价值 10000元。

但由于林业专业户经营不善,拒付货款,该林场要求乡政府偿还,但乡政府以“国家机关不能担任保证人”为由拒不履行义务。

2002年3月,王某因经营需要,向胡某借款4万元并订有借款合同。

合同约定还款期为两年,丁某为王某还款的保证人。

2004年4月,王某还给胡某2万元。

2004年6月,王某因急需资金,又向胡某借款4万元,并约定与前次未还借款到期一并还清,双方均未通知丁某。

两年期满,王某无力偿还所欠6万元欠款。

因此,胡某请求丁某偿还借款。

问:(l)丁某是否负有偿还借款的责任?(2)丁某应偿还多少借款?(3)丁某偿还借款后能否向王某追偿?1.丁某负有替王某偿还借款的责任。

依据我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当债务人不履行或无力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应承担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义务。

本案中,债务人无力偿还借款,债权人胡某有权要求担保人丁某承担还款责任。

2.丁某负有偿还2万元借款的责任。

本案中,丁某所担保债务的范围为第一次借款的4万元,当王某于1996年4月偿还胡某2万元后,丁某的保证责任也随之减少为2万元。

至于王某的第二次借款,因丁某并不知情,谈不上作保问题,因而不承担保证责任。

因此,丁某仅负有向胡某承担2万元借款的保证责任。

3、可以。

我国《担保法》第31条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2001年某市甲厂与某县乙厂签订一份吊车买卖合同,价款15万元,且如一方违约,应支付1万元的违约金、期间甲厂要求乙厂提供担保,乙厂找到丙公司希望提供担保,丙公司与甲厂签定了一般保证的担保合问。

后来,甲厂按时发货,但乙厂以吊车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付款,并全部退还。

于是甲厂起诉到人民法院。

被告为乙厂和丙公司。

法院经过调查,结果为吊车质量合格。

问:(1)乙厂如何承担违约责任?(2)把丙公司作为被告是否正确?(3)丙公司是否应承担保证责任?答:1、乙厂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承担一万元的违约赔偿,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还可以要求予以增加。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1.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2、丙公司作为被告是不可以的。

因为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一般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所以丙公司是不可以作为被告,而且不承担保证责任3、丙公司不承担保证责任,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某城镇运输专业户王某想自办一个煤场卖煤,但资金不足.1995年11月6日王某找到同县城的另一运输专业户刘某.提出借款2万元。

刘某担心王某的煤场办不好,将来无法还债,要求王某以其一辆“黄河”牌卡车作抵押才能借款.王某答应,双方签订了合同.合同约定,刘某借给王某2万元现金,月息0.8%,半年后连本带息归还,如到期后王某无法偿还,刘某可将王某的“黄河”牌卡车变卖后受偿.两人签订合同后在交通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物登记.刘某将2万元现金交给王某.王某经营的煤场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不得不关闭,眼看还款期到,王某担心刘某将来廉价变卖其卡车,自己会遭受损失,便自行将卡车卖给外县一个体户李某,得款2.1万元。

双方办理了有关过户手续。

1996年5月4日,王某带着车款准备去还债,不料途中车款全部被盗。

刘某得知此事后,知道王某再无力还款,便向法院起诉,要求从个体户李某处追回变卖的卡车受偿。

2001年10月3日,某厂职工杨某停薪留职,要开办一家饮食店,因资金不足,向本厂职工徐某借款4000元.双方书面约定:1年还本付息,杨某将其一件高档进口电子琴交给徐某作担保.10天后,徐某要杨某带电子琴到徐某家取款,杨某称电子琴几天前被其弟借走,过几天才能还回来,现急需现款,请徐某先把钱借给他,如果到时不还,电子琴任徐某处理.于是徐某当场交给杨某4000元现金.不久,杨某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又将电子琴交给其邻居孙某作质押,借得现款2000元。

徐某得知此事后,认为杨某在戏弄自己,要求杨某马上将电子琴交给自己,否则就解除合同。

杨某请求宽限几日,徐某不允,表示要将电子琴折价抵偿。

杨某说电子琴在孙某处,如孙某同意,你随便处理。

于是徐某找到孙某索要电子琴,但遭到孙某拒绝,徐某认为自己设质在先,便强行搬走电子琴。

孙某遂告到法院,要求徐某返还电子琴。

A水泥厂与B建筑公司签订1000吨水泥销售合同,双方约定合同经过公证后方为有效。

合同中同时规定了定金条款,由B公司交付给A厂5%的货款作为定金。

但后来该合同未经公证,B公司即交付了定金,A厂也收受了定金。

A厂在合同规定的期限无法交付1000吨水泥,B公司要求A厂双倍返还定金,而A厂不同意,它认为合同未经公证尚未生效,自然定金条款也尚未生效,不适用双倍返还规则。

请问:A厂的主张有法律依据吗?冯系养鸡专业户,为改建鸡舍和引进良种需资金20万元。

冯向陈借款10万元,以自己的一套价值10万元的音响设备抵押,双方立有抵押字据,但未办理登记。

冯又向朱借款10万元,又以该设备质押,双方立有质押字据,并将设备交付朱占有。

冯得款后,改造了鸡舍,且与县良种站签订了良种鸡引进合同。

合同约定良种鸡款共计2万元,冯预付定金4千元,违约金按合同总额的10%计算,冯以销售肉鸡的款项偿还良种站的货款。

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合同的履行地点。

后县良种站将良种鸡送交冯,要求支付运费,冯拒绝。

因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冯预计的收入落空,冯因不能及时偿还借款和支付货款而与陈、朱及县良种站发生纠纷。

诉至法院后,法院查证上述事实后又查明:朱在占有该设备期间,不慎将该设备损坏,送蒋修理。

朱无力交付修理费1万元,该设备现已被蒋留置。

现问:1.冯与陈之间的抵押关系是否有效?为什么?2.冯与朱之间的质押关系是否有效?为什么?3.对该音响设备陈要求行使抵押权,蒋要求行使留置权,应由谁优先行使其权利?为什么?4.冯无力支付县良种站的货款,合同中规定的定金条款和违约金条款可否同时适用?为什么?甲、乙、丙、丁、戊、己六方商议共同投资设立宏意电磁灶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额为500万元。

甲以旧的厂房、设备折价140万元,乙出资100万元,丙出资20万元,丁出资20万元,戊以其拥有的生产改进技术折价200万元,己以劳动力折价20万元出资。

六方约定,在6月1日前资金到位,由甲负责办理公司登记手续。

5月10日,甲、乙、丁、戊按照合同规定办理了出资手续和财产权转移手续。

丁因资金困难要求退出。

丁退出后,甲乙各自承担10万元出资,公司还是成立了。

公司成立1年以后,丙提出自己公司改选缺乏资金,要求抽回自己的出资。

条件是愿意赔偿其他股东的经济损失。

甲不同意,说:如果丙抽回自己的出资,甲将自己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华夏有限责任公司。

对甲的转让要求,乙、戊不同意。

他们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甲的股权。

有人提出:1.在宏意电磁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过程中,有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的地方。

2.丁与丙因资金困难要求退出,不能够同意。

3.甲全部转让自己所有的股权给华夏有限责任公司,是不可以的。

请对此提出你自己的意见。

1、该公司的名称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你觉得怎么命名好?2、根据各国的公司资本制度,你认为我国公司法应该属于何种资本制?阐述理由。

3、假设给你100万创办企业,你愿意选择有限责任公司、无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哪一种,说明你的理由,并解释这三种企业制度的优劣。

4、华融设立有何不符合法律的地方?5、对于甲、振兴房地产有限公司、振兴家俱有限公司的行为如何处理?1998年1月,甲、乙、丙共同设立一合伙企业。

合伙协定约定:甲以现金5万人民币出资,乙以房屋作价8万元出资,丙以劳务作价4万元出资;各合伙人按相同比例分配赢利,分担亏损。

合伙企业成立后,为扩大经营,于1998年6月向银行贷款人民币5万元,期限为1年。

1998年8月,甲提出退伙,鉴于当时合伙企业盈利,乙、丙表示同意。

同月,甲办理了退伙结算手续。

1998年9月,丁入伙。

丁入伙后,因为经营环境变化,企业严重亏损。

1999年5月,乙、丙、丁决定解散合伙企业,并将合伙企业现有财产价值人民币3万元予以分配,但对未到期的银行货款未予清偿。

1999年6月,银行贷款到期后,银行找合伙企业清偿债务,发现该企业已经解散,于是向甲要求偿还全部货款,甲称自己早已退伙,不负责清偿债务。

银行向丁要求偿还全部贷款,丁称该贷款是在自己入伙前发生的,不负责清偿。

银行向乙要求偿还全部贷款,乙表示只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清偿相应数额。

银行向丙要求偿还全部贷款,丙则表示自己是以劳务出资的,不承担还贷款义务。

♦1)甲、乙、丙、丁各自的主张能否成立?为什么?♦2)合伙企业所欠银行贷款应如何清偿?♦3)在银行贷款清偿后,甲、乙、丙、丁内部之间如何分担清偿责任?♦4) 设甲欠合伙人以外的人戊10万元,甲个人财产只有8万,如果你是戊,你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5)乙自己经营与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其行为法律效果如何?假设乙在从事业务过程中,向第三人借款8万,并以其在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出质,其行为法律效果又如何?刘某和张某是同事,二人平时关系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