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历史)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因素中推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圈地运动的进一步进行C.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D.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2.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引进外资为主B.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C.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D.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A.林则徐B.曾国藩C.洪仁玕D.康有为4.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得到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是因为( )①调整农业政策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②整顿金融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③工业复兴法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④“以工代赈”缓解了就业压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
此记载所涉农具出现于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唐朝6.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7.下列区域性国际组织中,以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遵循自主、自愿原则为特色的是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合组织D.东盟自由贸易区8.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
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A.“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稳定发展时期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9.我国的移动电话使用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D.中国疆域辽阔10.钧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
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其窑址在今()A.河北省境内B.河南省境内C.江西省境内D.陕西省境内11.2008年11月14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呼吁:“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
”特里谢呼吁的“纪律回归”是指()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B.规范世界金融秩序C.加强区域经济合作D.遵守世贸组织协定12.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B.外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C.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D.外国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13.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B.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C.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D.辛亥革命推动了国人服饰的变化14.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 rkPaysamerica)。
它反映了政府A.大规模直接救济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15.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据这一思想,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继昌隆缫丝厂C.福州船政局D.轮船招商局16.据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着手将南海神庙等体现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历史遗迹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明清时代的视角看申报的有力证词是A.丝绸远销欧亚,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欧非C.对外贸易额远远超过同期泉州对外贸易额D.瓷器对外销量很大,在中国制瓷工艺影响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17.“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
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18.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
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
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税改革初步取得成功。
这主要得益于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企业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D.企业所有制的重大调整19.“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
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20.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批喷气式飞机诞生的场景,小明同学为这幅照片拟了四个标题,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A.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B.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21.成立于1933年5月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是罗斯福总统规划专门负责解决田纳西河谷一切问题的机构,它是具有私营企业灵活性的独立国营公司,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家的典型案例。
该机构的建立( )A.反映了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B.体现了美国计划经济的实施C.标志着美国混合经济的建立D.终结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22.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23.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24.下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A.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B.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C.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D.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2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说明()A.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B.斯大林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C.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D.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希望26.二战后出现了很多国际组织利益集团,如“北约”、“华约”、“欧盟”、“WTO”等。
“北约”、“华约”、“欧盟”、“WTO”四个组织成立时,总部分别设在( ) A.布鲁塞尔、莫斯科、布鲁塞尔、日内瓦B.华盛顿、莫斯科、布鲁塞尔、日内瓦C.华盛顿、华沙、马斯特里赫特、日内瓦D.布鲁塞尔、华沙、马斯特里赫特、纽约27.《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
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这段话的含义是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B.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C.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28.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豪华巨轮与冰川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
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
由此可以判断,泰坦尼克号(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B.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D.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材料分析题29.近代化因素的成长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
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崛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崛起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
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