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高校服务地方

陕西高校服务地方

陕西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摘要:服务区域经济是地方高校的根本职能之一,也是办学质量的体现。

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办学定位,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地方提供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陕西做为科教大省,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近几年,省内高校已逐步把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学校发展重点来抓,服务平台逐渐完善、机制逐渐成熟,成为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但在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陕西高校、区域经济、服务、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高校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陕西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省,截至2012年,共有普通高校79所(含18所民办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校18所,科教综合实力局全国前列,是全国航天、机械、电子、化工、农科等领域的重要生产和科研基地。

目前陕西各高校正逐步响应省委省政府“两个结合”的号召,即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发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

发挥各自优势,致力于加速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一、服务平台(一)各校启动“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就高校来说,是一个目标明确,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培养工程。

陕西省有12所高校参与了计划,各校发挥自身优势,企业全程参与指导,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各校依据自身优势学科,积极与企业合作,如:西北政法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陕西科大的化工类人才培养计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立足于培养通讯类研发型工程师,等等,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内高校参与到卓越计划中来,为区域经济发展及时贡献优秀人才。

(二)成立了一批重点项目组和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以“985”“211”院校为科研龙头的各高校都发挥各自优势成立了一批科研项目组和实验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

比如西安交大制造科学与技术创新平台”和“能源科学与技术创新平台”承担制造和能源领域的重大任务;长安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学校建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风洞实验室、冻土实验室,西部地区设施最先进的水力学实验室;西北大学组建了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药与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的创新平台。

高校充分利用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支持科研人员为社会提供服务,鼓励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

这些重点项目和实验室的设立都直接服务这企业生产和地方建设,为陕西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

世界上最成功的产学研结合典范斯坦福大学,造就了诸如“硅谷”、“加州科技带”这样的精英云集,产值惊人的商业神话,不断创造着新的商业和科技传奇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菲收益,使科研投入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这有力的证明了产学研结合是当下高校和地方经济“双赢”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陕西各高校积极寻找同企业合作机会,建立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科研基地,努力培养科研人才,研发新产品,并联手加速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各自发展的双赢。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自2011年启动以来,省内各高校紧抓机遇,积极推进产学研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多种模式的产学研科技合作中,目前省内高校技术服务覆盖了经济区所有产业领域,已经促成科技合作项目13791项,其中合作研发8898项,技术转让780项,科技服务3558项,联建基地272项,开展全面合作249项,合作经费达50.4亿元。

【1】(四)学校媒体构建强大的信息平台陕西省近年来十分重视信息化高校的建设,省教育厅要求把薄弱的高校网络信息、教学平台逐步构建完善。

这不仅是为了促进现代化教学水平提高,也是为了给学校搭建一个平台,把信息及时的公布展示于社会,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为同外界沟通搭建桥梁,使高校更容易的同社会联合,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和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二、服务方式(一)不断向各地区输送高素质人才陈至立在谈及21世纪时代赋予大学新的使命时指出:“大学将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2】陕西高校总数居全国第四位,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完善自身学科建设,学科设置逐渐向市场需求靠拢,依据各自优势培养特色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各项核心指标居全国3-5位。

全省已建设成省属高校重点学科152个,设立特色学科建设项目32个,国家特色专业121个,省级特色专业171个,撤消了就业率低的30个专业,新增国家战略性专业5个,学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每年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二)建立示范基地,提供技术培训目前省内已建成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北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示范区,并且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大力扩建农业和高科技示范区,各高校联合企业在区内进行教学和科研,将成果直接投入生产。

除此之外,各高校还结合学科优势建立了大量的科研基地,如:安康学院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立了蚕桑科研基地,在石泉、汉滨、汉阴、白河、平利等县建立富硒食品、蚕桑、畜牧、茶叶、魔芋、中药材开发科研基地20多个;延安大学先后成立7个研究院,37个研究所(中心),其中2个研究机构已经发展成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3】,等等。

(三)发挥各自优势,联合企业推广科技成果在陕西省委、教育厅和企业联合会的推动下,近几年,省内不断举办大小高校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科技成果展销会,农产品推广会等科技成果展示活动,各高校展示成果颇丰,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推广项目,为陕西产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四)建立网络培养和服务体系各高校利用自身网络平台,为学校与地方搭建了沟通桥梁与成果展示平台,让自身的科研成果随时被社会关注,同时,通过网络,高校还积极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近几年,陕西二十余所高校和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建设网络技术学院,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水平,共同培养面向市场的高水平信息化人才,网络化高校的建设,扩大了信息占有量,也就提高了科研成果的研发速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此之外,陕西省高校网络就业体系的建立,也为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用人桥梁,为企业及时输送人才,也为毕业生更快捷的服务于地方提供便利。

三、取得应用成果2011年,陕西高校在研科研项目超过3万项,争取到的科研经费突破70亿元,12年将继续扩大规模并增加投资。

目前,高校应用技术成果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等11个门类,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4】。

综合类高校如西北大学光学学科研制出的10余种新型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及其应用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激光医疗、工业精密加工、信息存储、武器装备、能源勘探等我国重要支柱产业,“语音信号的量子保密传输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提高国防信息安全和保密通信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商洛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商麦8928”、“商麦5226”累计推广300多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

理工类高校如西安理工大学承担的“渭河水污染防治专项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作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对实现陕西省渭河、沣河水域的水环境质量改善和饮用水安全,有效提高我省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管理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

西安石油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主动与各大油田合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上,积极服务我省陕北天然气开发和化工能源建设。

医学类高校如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利用经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对妇科、老人护理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在临床使用,还为我省社会医疗保障系统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6】,等等。

每年,这些成果在源源不断的产生,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积极参与到科技服务经济的队伍中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四、协调机制(一)省教育厅将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的一体化研发战略联盟,围绕区域支柱产业,推进高校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为校研企结合提供战略保障。

(二)各高校依据学科特色,在优势领域帮助政府做好创新体系的战略研究。

既研究宏观的政策和战略,也研究具体工作中的方法和重点,推进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体制与机制不断完善。

(三)各高校与各类企业交流互动,合作范围向纵深发展。

通过共同建立科研基地、研发机构,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组建高新技术企业或与民营科技企业联盟,促进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四)突出行业优势,结合地方需求,形成了科技主动为社会服务的互动机制。

主动承担对地方经济和高校自身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的重大工程、重大产业化任务,增强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五突出问题1、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脱节省内各高校现在逐渐意识到办学特色和为生产一线服务是办学的生命线。

但是除却重点院校,很多学校受自身条件所限,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还是欠缺,人才缺乏,科研动力不足.2.、专业设置不够完善,应用型学科薄弱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还是不尽合理,总体来说,师资力量成熟的基础型“老专业”占大多数,和社会需要不成比例,供大于求。

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鼓励各高校发挥各自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市场需求量大的应用型学科。

3、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较为缓慢虽然在省委省府的大力倡导下,陕西省高校每年的科研成果多不胜数,但是真正转化成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占科技成果总数的比例并不大,很多成本过高,也有很多没有合作伙伴。

纠其根因还是脱离市场,为成果而研究,不是为了应用而研究,校研企结合不紧密,科研与企业需求脱节。

4、科研资金保障不力,分配不均虽然各校都在强调科研基金的投入,但是,总体情况是:名校占有拨款较多,自筹经费的实力也较强,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占有省里拨款的比例很少,自筹经费也不足,钱都拿去搞硬件建设,用到科研的资金就更少,加之,社会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还远远不足,人们意识还跟不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