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案例
16
四、合意抵销(意定抵销) 当事人之间相互所负债务,可依订立的抵销 契约而消灭。抵销契约也要贯彻当事人意思自由 的原则,其要件及效力,无须依法律规定,可由 双方当事人自由商定。如关于清偿期、同种类的 规定都可因协商而排除适用。 抵销契约的成立,应依据民法关于意思表示 的一般规定。其基本效力与法定抵销相同,即消 灭当事人之间同等数额之内的债务关系。但因其 贯彻了当事人的意思自由,故具体的效力,可决 定于契约中的
8
二、合同解除的条件 (一)约定解除。按照合同自由原则,合同当事人享有解 除合同的权利。 约定解除包括两种情况: 1、协议解除。即合同成立以后,在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 之前,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解除合同,使合同效力消灭的行 为,由于此种方式是合同成立以后,通过双方协商解除合同, 而不是在合同订立时约定解除权,因此又称为事后协商解除。 2、约定解除权。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在合同 成立以后,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之前,由当事人一方在 某种情况出现后有解除经,并可以通过行使合同解除权,使 合同关系消灭。
5
(二)合同解除与相关制度区别 1、合同解除与合同无效。 两者区别: A、从发生原因上看,合同无效是指合同根本不符合法 律规定的合同有效条件,合同关系不应该成立;而合同解除 是指消灭已经有效成立的合同。 B、对于无效合同、特别是故意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道 德的合同来讲,应该当然无效,即使当事人不主张无效,有 关国家机关也应主动干预;而合同的解除主要适用合同自由 原则,即使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当事人不行使解除 权,国家也不必干涉。
3
3、合同关系终止后,还应清理一切有关合同关 系的手续,如负债字据的返还与注销。负债字据 为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债权人如能证明字 据灭失,不能返还者,应向债债务人出具消灭字 据,为增强其效力,此字据最好由公证机关或其 他组织认证。 4、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及交易惯例,合同当事人 还负有一定后合同义务。
14
2、须双方合同标的种类相同。 这就是民法理论上的给付种类相同。在标的 物种类、品质相同的情况下,一方的给付与对方 的给付具有同质性,可以进行相互的清偿。 3、不存在按照合同性质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不得 抵销的情形。 是指根据给付的性质,如果允许抵销就不能 达到合同的目的
15
三、法定抵销权的行使和效力 抵销权的行使应以意思表示向对方当事人为之, 意思表示的形式是通知。抵销为法律行为,适用民法 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
30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1、缔约一方违反先契约义务。 2、违反先契约义务有过错。 3、对方当事人受有损失。
4、违反先契约义务与该损失之间有因果 关系。
31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具体形式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 虚假情况。 3、泄露或不正当使用订约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4、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19
三、提存的方法 提存人应在交付提存标的物的同时,提交提 存书。
提存部门通过审查确定提存人具有民事行为 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提存之债真实、合法,具 备提存的原因,提存标的与合同标的相符时,应 当准予提存提存部门应当验收提存标的物并登记 存档。
提存人应将提存事实通知提存受领人。
20
(一)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效力 1、自提存之日起,债务人的债务归 于消灭。 2、提存物在提存期间所产生的孳息 归提存受领人所有,而提存人取回提存物 的,孳息归提存人所有;
6
C、无效合同的确认以归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 宣告合同无效是国家行为;而合同解除则往往由 双方当事人自己决定。 D、在法律后果上,合同因当事人故意违法而 导致无效的,应追缴当事人所获得的非法财产; 而合同解除则不存在追缴财产问题。 2、合同解除与合同撤销。 两者存在区别:
7
A、从发生原因来看,《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撤销原因有 三类,可撤销原因是法律直接规定的;而解除的原因可以由 法律规定,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或协商同意。合同撤销的原 因在合同成立时即已存在,而合同解除的原因大都发生在合 同成立以后。 B、从适用范围上看,合同的解除主要适用于合同关系; 而合同撤销不仅可以适用于合同,对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 不管其是否已成立为合同,均可予以撤销。 C、从合同关系的消灭来看,合同的撤销必须由撤销权人 提出,由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而合同的解除则可以通 过当事人协商或一方行使解除权而达到目的,不必经过仲裁 机构或人民法院裁决。
9
(二)法定解除 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没有发行中没有履行完毕以前, 当事人一方行使法定的解除权而使合同效力消灭的行为。其 特点在于:由法律直接规定解除的条件,当此种条件具备时, 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三、合同解除权的行使 (一)法定解除的程序
合同的解除具体应遵循如下程序:
10
1、解除权的行使应该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即遵 守合同解除的条件。只有在出现了法律规定或当事 人约定的事由时,一方才有权向对方通知解除合同, 而不必征得对方同意。 2、解除合同的通知是采用书面的形式还是采用囗 头形式或其他方式,《合同法》未作限制,这是与 原三部合同法限定为“书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 3、解除权的行使必须及时。因为在一方享有解除 权时,该当事人长期不行使解除权,会影响当事人 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 4、法律规定了特别程序的,应该遵守特别程序的 规定。
1 .免除为单方法律行为。
2.免除为无偿行为。 3.免除的意思应当向债务人明确表示或通知债务人,但此意思 表示不需采用特定形式,口头或书面方式均非不可。
二、免除的效力
合同关系依债权人免除的意思发生全部或部分消灭的后果,附属 于主债权的从债权也随同消灭。
27
第六节 混
一、混同的概念
同
混同,即发生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的事实,致使合同关系消灭。 二、混同的效力 混同发生合同债权债务关系绝对消灭的法律效力,但《合同法》 第106条强调规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理论上一般认为, 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情况包括:(1)合同债权为第三人权利的标 的,从保护第三人权益出发,混同不发生债权消灭的结果。 此外,还存在法律特别规定混同不产生债的消灭效力的例外情 况。
25
按照本条规定,提存机关拒绝受领提存的条件是: 1、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
2、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履行 债务可以使债务人的债权消灭,提供担保可以使 债务人的债权得到保障,两者居其一,都可以消 灭债务人对抗受领提存物的事由;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务人提出了要求。
26
第五节 免
一、免除的概念
除
免除是债权人以消灭债权为目的而抛弃债权的单方法律行为。 据此可知免除的法律特征:
32
第二节
违约责任概述
一、概念和法律特征 违约责任,又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 因违反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违约责任较之于其他责任,具有如下特点: 1、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 2、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债务所产生的责任。 3、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 4、违约责任具有制裁性和补偿性双重属性。
21
3、提存的不动产或其他物品的收益,除用于维 护费用外,剩余部分应当存入提存账户;
4、标的物提存使债权得到清偿,标的物所有权 转移给债权人,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也转移归 债权人负担,但因提存部门过错造成毁损、灭失 的,提存部门负有赔偿责任。
22
(二)提存人与提存机关之间的效力 如《提存公证规则》规定,下列物品 的保管期为六个月:1)不适于长期保管 或长期保管将损害价值的;2)六个月的 保管费用超过物品价值5%的。 (三)债权人与提存部门之间的效力 提存机关按照法定条件或者约定条件 交付提存的标的物。
23
五、提存标的物的风险负担、孳息归属与费用承担 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 担。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 存费用由债权人承担。标的物提存后,其所有权 原则上转移给债权人,按照风险随所有权转移而 转移的原则,标的物提存后的毁损、灭失的风险 责任由债权人承担。
24
六、提存物的领取 “债权限何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 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 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 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 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 物除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本条规定了 提存标的物的领取和领取权消灭后的除斥期间。
11
(二)协议解除的程序 协议解除不以解除权的存在为依据,而以双 方当事人的协商一致为前提。协议解除的程序必 须遵循合同订立的程序,即必须经过要约和承诺 两个阶段。 四、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合同解除的效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为终 止履行的效力,其二为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 的效力。前者无溯及力,后者有溯及力。
33
二、归责原则 (一)归责原则的概念 民事责任的认定必须依循一定的归责原则。 1、归责原则直接决定着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效力: 1、双方互负债务按照抵销数额消灭。双方债务 数额相同时,其互负债务均归消灭。不等时,数额较 小债务消灭,数额较大仅消灭一部。对未被抵销债务 数额,该方债务人仍应负清偿责任。 2、合同关系溯及最初可以抵销时消灭。最初可 以抵销时,即抵销权发生之时。因此,双方债务的清 偿期有先后者,当以在后的清偿期届至时为准。如被 动债权未届清偿期而主张抵销者,应认为其已放弃期 限利益,在此情况下,以抛弃期限利益之时为准确性, 合同关系归消灭。
17
第四节
提存
一、提存概念 提存是合同债权消灭的原因之一,是 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 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机关 并以此消灭合同的制度。
18
二、提存的原因 (一)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二)债权人下落不明 (三)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 失行为能力未能确定监护人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28
第八章 合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