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改变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数学教学过度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使学生以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
新课程提倡和强调自主,合作学习。
而传统教学过度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催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所以,我认为以下几点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改变数学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数学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动的一大障碍。
一个学生如果对数学的公式,定义死记硬背。
而对公式,定义不理解,对问题不思考,对题目不举一反三,那么他对所学的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
例如:我在叫学生训练《6的乘法口诀》时,某些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不加于思考、理解,而是机械地背诵,从头背到尾,一字不差,自以为什么都懂了。
但如果叫他们把口诀应用到乘法算式中去训练:6 X 2=,6 X 3=,他们就不懂等于多少。
转向全面学习,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
我在训练学生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习内容的思考。
出示7棵小树,让学生认真
观察每棵小树叶子有几片。
很多学生都懂7片,引导学生讨论,在合作1棵7片;1 X 7=7,2棵14片;2 X 7=14、、、按此类推学生很快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提升学生课内活动效率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有着“学习效率低,学业负担重”的现状。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状况,教师有必要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着力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着重于提升学生课内活动效率,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行的。
学生的理解活动主要靠教师启发诱导。
因而就教的方面言,教师应起主要的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表现为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方向地调控、推动教学过程,并使构成教学过程的各因素相协调,使学生的理解活动持续处于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知识到技能和水平的动态平衡之中。
同时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自己需要的独立理解活动,使学生爱学、会学。
就学的方面言,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独立理解活动的主体。
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的形成与发展都得靠学生自身的内驱力。
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知识为中介,沿着准确的思路,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学得活泼、主动,
乐学而思学,思学而善学。
总来说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有教师的善导,才有学生的善学。
要使学生学之得法教师必先导之有方。
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我在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实行了以“教师主要导,学生主动学”为其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分为六个主要环节:
1.教师在制定教学目的、分析重难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与新知识关系最直接的准备性知识。
2.教师在分析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准并向学生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关系形式。
3.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实际和思维水平出发,提出有一定启发性、思考性、方向性、逻辑性的问题。
紧紧围绕这些问题或讲解或适当、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商议。
4.教师适时、即时地引导学生用比较、分析综合、类比、判断、推理等多种方法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从中受到简单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培养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所学内容、表述思维过程,调整思维过程。
6.教师为学生提供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过渡的应用性练习题,并用多种方式组织练习和评价,而后再做部分练习题(变式题或思考题)或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以上环节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相联系、可增可减。
常适用于新授课
三、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
新课程改革强调主动性学习,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 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有两个例子,某老师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第一个例子:先让学生背公式、定义8分钟,接着还要求学生把公式抄10遍,此时学生已昏昏欲睡,最后又叫学生利用公式实行计算,因为学生是在被动,没有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对公式不理解,对公式应用于计算无从下手,这样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个例子:教师叫学生到外面的操场去观察,篮球场有多大?是什么形状?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书本知识解决,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这时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有所独立和
发展。
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水平,不但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水平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过程,而传授学习的方式有着依赖性,学习整天在老师指导和包围的状态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训练和接受,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对学习不懂的地方总是问老师,而很少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或其他方法解决,可见学生的学习对老师的依赖很大。
这就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持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对待学生独立性和独立学习,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是从依赖到独立过程。
总来说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水平。
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四册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