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肠道内菌种失调,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新感染。
撤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
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
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的剂量方可保持原有的效应。
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药物依赖性: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极量:药典规定药物使用的最大剂量。
效能: 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效价强度: 简称效价指引起同等效应所需要的剂量。
所需剂量越小,效价越大。
效价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个体产生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首关消除:有些药物在胃肠吸收时,部分药物经胃肠及肝脏的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
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合成的药物。
加速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抑制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增强,甚至蓄积中毒。
治疗指数:TI = LD50 / ED50,治疗指数越大,药物相对越安全。
生物利用度:指体外给药后,药物能够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相对速度。
是衡量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观分布容积:假定药物均匀分布于机体所需要的理论容积,即药物在机体分布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
半衰期: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安慰剂: 不具有药理活性,与临床药物具有相同形状的剂型,作为空白对照用于观察对比药物疗效。
M样作用:M受体兴奋呈现的作用称M样作用,表现为心脏抑制,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瞳孔缩小,腺体分泌增加。
隔日疗法:对某些慢性病可将糖皮质激素2日的总量在隔日早晨8时左右一次性给予,此法能减少停药反应而疗效不减。
化疗:对微生物感染、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称为抗菌谱。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抗生素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繁殖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