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修改病句有的同学对病句之“病”,茫然无知:也有的同学虽知道“病”之所在,但不明白发“病”的原因,因此,对改正病句往往不能对症下药。
为了帮助同学们在改正病句上掌握一些规律,改变那种茫然不解,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我想介绍一下利用句子成分分析来改正语法方面的病句的方法。
掌握这个方法,有助于看准句病,了解病因,从而为医治句病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一)句子成分1.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常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谓语性词语和主谓短语也可以作主语。
例如:冰雪..原来是一座老宅。
..来了。
这儿..绿了,春天..融化了,草儿一米..等于一百厘米。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
........都不相同。
和平与发展吃的.......非常成功。
....是奶。
与你的这次合作..是草,挤出来的河底下...就更危险了。
...真不容易啊! 人多了...全是淤泥。
学开车2.谓语谓语是表明主语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性质,处在什么状态中等等,是用来陈述主语的。
常常由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充当谓语。
例如:他正在排练..节目呢。
夏天到.了。
鱼儿在河里畅游.....。
山上的树又绿.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外头热.,别中暑了。
今天星期二..了。
...。
明天就立春你是干什么的?”“我教师...。
”..。
”“他呢?”“他工程师高晓声江苏人...。
...。
这件衬衣新买的他心地善良.......呀?....。
这些钱您捐给地震灾区3.宾语宾语是放在谓语后,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是谁或是什么。
名词、名词性短语,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等都可以充当宾语。
有时候一个句子有两个宾语,即带双宾语。
例如:我们要经常锻炼身体..。
参加比赛的人真不少,有跳高的....。
...,还有扔铅球的...,有跳远的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
我觉得你说得对学校给学生每人一张健康卡.........。
4.定语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实词和短语一般都可以作定语,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则可加可不加。
例如:桂林..的足球比赛。
..山水甲天下。
明晚怎样活着..的胜利。
..”战役....的问题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夺取抗击..“非典实验..的计划。
..的过程需要有具体在许多修饰中心语的定语中,并非只有一层结构关系,而是有两层甚至更多层。
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问题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离中心语最远的词语算起,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所属(表示“谁的”)+指示代词或数量词(表示“多少”)+主谓短语或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怎样的”)+形容词性短语(表示“什么样的”)+表示性质的名词(表示“什么”)。
另外,带“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如:我们学校..老师..语文....的两位......的优秀..有三十年教龄(所属) (数量) (怎样) (什么样) (性质) 5.状语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副词的功能就是作状语,形容词也经常作状语,表时间的名词和表处所的名词常常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能愿动词可以作状语,数量词也可以作状语。
例如:他已经..知道这件事了。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车夫扶那老女人慢慢.......,阅读可以消遣。
..起来。
当你孤独寂寞时我们不能盲目...记了下来。
....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
最近发生的事情,他一件件在句子里,状语一般是紧跟在中心语放在主语的后面的,一些表示时间、处所、情态、条件、涉及对象或者语气的状语有时还可以放在句子前面,特别是一些介词短语,有的只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例如:傍晚..,天边的彩霞灿烂极了。
树阴下...,孩子们快乐地唱着歌。
事实上........,好人终有好报。
...,我们一直把你当成朋友。
在他的思想意识里对于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吧。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句子中,有些状语有几层结构,需要我们注意。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不太固定,哪种在前,哪种在后,要取决于谓语的内部逻辑关系,但多层状语的大致次序是: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或处所的、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表情态或程序的。
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例如:许多代表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烈地同他交谈(时间) (处所) (范围) (情态) (对象) 6.补语补语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数量、时间、处所或说明性状的程度等。
有的补语直接放在中心词后面,有的需要在中心词和补语中间加“得”。
例如:把话想清楚...了。
..再说。
这次画展举办得成功极他轻轻地带上.门出去了。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那里的风景很美丽,还是走那条路线好一些....年.。
..。
故事发生在.1940他这个人的脾气就这样,气来得快.,去得快.。
听着他的不着边际的话,我差点笑出.声来.。
借助句子成分分析法改正病句,首先要掌握句子成分分析法。
分析句子成分,一般可先抓“主干”,即找出主、谓、宾;后理“枝叶”,即找出定、状、补。
除了倒装句子以外,按照句子成分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体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位置:主————谓——————宾定状补定例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1)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
(2)〈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
(3)高粱[又]熟得〈火红一片〉。
(4)我[不禁高兴]地称赞道:“好,好恰当的比喻。
”(5)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英雄。
(6)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这里,说明三点:(1)句子或词组(包括介词结构)作了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不必再加以分析。
如例(1)中“在……时代”作了“生活”的补语;例(4)中“好,好恰当的比喻”作了“道”的宾语;例(5)中“在……上”、“代表……大多数”、“向着……冲锋陷阵”、“最正确……最热忱”均作“英雄”的定语;例(6)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作为“认识到”的宾语。
(2)按照《暂拟语法系统》,例(5)判断词“是”与“英雄”为合成谓语。
“在……民族”在“英雄”前,仍作定语,不能作状语,这与句子成分的位置似乎不一致,但“英雄”是名词,修辞和限制名词的只能是定语。
现在按照《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英雄”作判断动词“是”的判断宾语,“在……民族”作了“英雄”的定语,那就与成分的位置一致了。
(3)例(2)中,“在这样的时代”这一介词结构,虽在主语前面,但它不是修饰、限制主语“人们”的,而是修饰、限制谓语“产生”的,说明(人们)“在什么时间”产生(这种新的联想,新的感情)的。
在主语前面,当然也在谓语的前面,这也符合上述各种成分在句中的位置。
为了帮助记忆,有人作了一段顺口溜,可作参考: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定“的”状“地”“得”后补,结构助词莫记错;六者关系辨分明,分析正误心有数。
掌握了句子成分分析法,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来改正病句。
首先作好句子成分分析,然后着手改正病句。
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先看主、谓、宾是否残缺,多余或搭配不当。
例如:(1)(三位解放军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破冰救人)的事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对他们这种精神〉〈十分〉敬佩。
(2)(有的)教研室和教师提出了(一定要为人师表、教书教人,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3)〈在会场里〉,我看到了(无数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例(1)中,“对他们……敬佩”缺主语,谁“敬佩”?“事迹”吗?显然不是。
“广大群众”吗?但“广大群众”在句中已作了“赞扬”的定语。
主语和谓语在句中一般是不可缺少的,否则意思就不完整。
毛病找出了以后,就可针对病因进行改正。
本句可在“对他们……”之前加上“我们”。
例(2)中,“提出”(谓语)什么?缺了宾语“要求”。
什么“要求”?就是“一定要……向上。
”可见“一定要……向上”是“要求”的内容,作为“要求”的定语。
毛病找准了,可在“奋发向上”之后加上“的要求”。
此外,为使意思表达确切起见,可在“提出”之前加上一个介词结构“对自己”作为“提出”的状语。
例(3)中,看到彩旗,动宾配搭是恰当的,但看到歌声,动宾配搭是不当的,歌声只能听到,不能看到。
这就是说在“看到……彩旗和……歌声”中,“彩旗和歌声”这一联合词组作“看到”的宾语,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
针对病因进行修改,可删去“和”,在“彩旗”后加上“,”号,并在“一片”之前加上“听到”。
第二步,逐一检查连带成分跟中心词配搭是否恰当。
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是看得见、摸得者、学得到的。
②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③你们〈总是〉〈积极而热烈〉地帮助我。
例①中“……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是“的”字结构,事实上在“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思想和行为”中,“思想和行为”是中心词,“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定语。
“行为”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思想”可以说“学得到”,但不能说“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定中”搭配不当,也是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
例②中,“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作了“打扫”的补语,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动补”搭配是恰当的,但“打扫得整整齐齐”,“动补”搭配是不当的,应把“整整齐齐”删去。
例③中“积极而热烈”,作为“帮助”的状语,“积极帮助”,“状中”搭配恰当,但“热烈帮助”,“状中”搭配欠妥,可把“热烈”改为“热情”。
第三步,检查连带成分内部是否有错误。
①大家认为,《浙江日报》报导了浙大化工七七班的先进事迹后,对学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讲文明,创“三好”的活动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②〈通过学习〉,我们〈对调整国民经济的意义〉理解得[非常清清楚楚]。
例① 中,“《浙江日报》……促进”是“认为”的宾语,这个宾语有毛病。
把这个宾语单独进行分析:〈《浙江日报》报导了浙大化工七七班的先进事迹后〉,〈对学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讲文明,创“三好“的活动〉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通过分析,可见”是……促进“这一动宾短语的主语缺乏了。
可删去“了”、“后”,使“《浙江日报》报导……事迹”作为“是……促进”的主语。
例②中,“非常清清楚楚”作为“理解”的补语。
“清清楚楚”就是“非常清楚”的意思。
因此把“非常清清楚楚”改为“非常清楚”或删去“非常”,以免用语重复。
以上例句均是单项错误,有时句病不止一处,那就要综合运用上述的方法,找出毛病,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