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最终为均质性强化。
这些特点与肺癌的新生小血管多及其结构特点有关,与肿瘤的组织代谢旺盛有关,是肺癌诊断强有力的特征[2~4]。
本文恶性病变强化方式与文献报道[5,6]一致。
而良性病变增强幅度小,一般小于20HU,炎性肿块则强化明显,常大于60HU。
孤立性肺内结节常见疾病主要有周围型肺癌、孤立性肺转移瘤、结核瘤及纤维干酪结节、球形肺炎、机化性肺炎、肺部真菌感染、错构瘤、肺炎性假瘤、肺部其他良性肿瘤等。
薄层CT及增强检查同时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基本可鉴别良恶性结节;对诊断确有困难者可行CT导引下病灶穿刺活检,或应用新的MR成像技术(包括DWI以及PWI等不仅能反映肺部良恶性结节的形态学特点,还可以反映出更多功能学信息)[7,8],将会对良、恶性肺结节认识的不断加深,大大提高了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1] 李惠民,肖湘生.肺结节CT影像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1):30-41.[2] 张敏鸣,周华,邹煜.动态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263-267.[3] 李相生,肖湘生.孤立性肺结节的CT增强特点及其血供病理学基础〔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1):730-731.[4] 滕皋军,蔡锡类,高广如,等.支气管肺癌的双重供血〔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2):80.[5] 滑炎卿,郑向鹏,张国桢.孤立性肺结节的增强CT表现及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0,9(2):67-70.[6] 范国华,陆之安,龚建平,等.孤立性肺结节增强扫描CT值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6):459-461.[7] Nomori H,Mori T,Ikeda K,et al.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can be used in place of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 for N staging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fe-wer false-positive result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135(4):816-822.[8] 李伟栋,李东,刘海东,等.3.0T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肺实性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及b值优化探讨〔J〕.中国肺癌杂志,2011,14(11):853-857.收稿日期2013-01-10(编辑 落落)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蒋莲秀 黄光玲 吴 丹 何 义 钟毓娟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西桂林市 541004摘要 微生物中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有多种,其中荚膜染色、鞭毛染色、抗酸染色等染色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不易掌握。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报道,结合教学经验,对上述三种染色方法上加以改进,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不仅操作简便,且染色效果较好。
关键词 荚膜染色 鞭毛染色 抗酸染色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3)08-1068-02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营养、代谢及繁殖都与其细胞结构有关,因此了解细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十分重要,细菌个体小,无色半透明,不染色在镜下不易于观察,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结构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细菌及其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鞭毛染色、荚膜染色及芽孢染色法等。
多年来上述染色方法已经过多次改进,但仍存在操作繁琐、不易掌握、染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现介绍几种改良方法及注意事项。
1 荚膜染色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具有黏附、抗吞噬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的鉴定中有重要意义。
荚膜的形成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但也与环境条件有关,一般在动物体内和营养丰富(含大量血清和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消失[1]。
细菌的荚膜染色在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和某些细菌学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染色技术。
目前常用的染色法有Hiss、Muir,Olt、湿(干)墨水负染法以及改良染色法等,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染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在传统的染色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探讨建立了一种新的肺炎球菌荚膜染色法。
1.1 材料和方法1.1.1 标本。
肺炎链球菌(小鼠腹腔液)涂片。
1.1.2 染色液。
A液(鞭毛染色液):甲液为5%石炭酸5份,20%饱和钾明矾溶液2份,20%鞣酸2份混合,乙液为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1份,甲乙两液混合过滤第3天使用。
B:碘液(革兰染色第2液);C液:20%甲醇;D液:乳酸酚棉兰。
1.1.3 染色方法。
涂片先滴加A液60℃水蒸气蒸染(60℃水浴箱)5min,水洗,B液作用5min,水洗,C液作用30s,水洗,D液复染2~5min,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1.2 结果 肺炎链球菌菌体染成紫红色,菌体外为一无色透明荚膜区,背景浅蓝或浅红(因染色时间不一而不同),菌体、背景、荚膜对比非常明显。
1.3 注意事项 (1)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在动物体内及含有大量糖和血清的培养基中易形成,因此为使荚膜肥厚,在动物体内宜多传代几次,每次传代时在濒死的动物体内注射荚膜保护液后,再无菌抽取腹腔液注射至健康的小白鼠体内,效果较好(另文详细报道)。
(2)石炭酸浓度不能过高,否则荚膜染色效果更差[2];乳酸酚棉兰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新配置乳酸酚棉兰染色液需放置37℃培养箱一定时间效果较佳;鞭毛染色液配置时间不宜太长,以1周以内使用效果较好。
86012 鞭毛染色细菌鞭毛染色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和临床细菌学诊断中一项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鞭毛染色,可以观察鞭毛的形态、数量和鞭毛在菌体分布的位置,并以此来鉴定细菌的一些重要特征[3]。
细菌的鞭毛极为纤细,一般直径只有10~20μm,只有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进行染色,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然而鞭毛染色过程繁琐,技术性强,染色效果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欲使染出的鞭毛结构清晰、形态完整、本底干净,需反复摸索染色条件。
经多次实践,摸索出一套简易快速的染色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2.1.1 菌种。
普通变形杆菌为保存菌种。
2.1.2 染色液。
饱和钾明矾溶液2ml,5%石炭酸溶液5ml,20%鞣酸溶液2ml,加1ml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混匀后过夜,第3天过滤备用。
2.1.3 方法。
(1)菌液制备:先把普通变形杆菌接种于新鲜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14~16h,再转种至肉汤培养基1次,37℃培养8~10h后,吸取0.2ml点种至新鲜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14~16h,取出,吸取2ml无菌蒸馏水轻轻滴入软琼脂培养基中,轻晃平板,使菌体洗入水中,作用约5min,把洗下的菌液吸出滴入装有无菌蒸馏水的试管中,菌液浓度约为1.5×102 CFU/ml,然后置37℃培养箱10min,取出后置室温30min。
(2)制片与染色:用微量吸管吸取表面菌液一小滴置于处理过的载玻片上(切勿涂抹),置37℃培养箱干燥后,加染色液覆盖菌膜,作用5~8min,水洗,干后镜检。
2.2 结果 菌体与鞭毛均染成红色,鞭毛布满涂片,粗细均匀,菌体结构清晰,背景干净,染色效果较好。
2.3 注意事项 (1)玻片处理:将新载玻片用洗衣粉煮沸20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泡酸2d,再用自来水冲净,160℃干烤,备用。
(2)变形杆菌的鞭毛染色与细菌的菌龄有关[4],用幼龄菌是获得理想结果的关键。
老龄菌菌体活动度降低,鞭毛易脱落,所以在染色前应将待染细菌在新配制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连续转种2~3代,以增强细菌的运动力;制备菌液后放置37℃培养箱10min为宜,时间过长,鞭毛易脱落。
(3)染色完成后,用水冲洗一定要充分(把铁锈色冲净),否则背景不干净,影响染色效果。
3 抗酸染色抗酸染色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广泛使用的一种常用染色方法,也是细菌学实验课必做的一项实验。
经典的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操作过程较复杂,存在诸多缺点: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火焰温度过高,温度难以控制,染液易在玻片上干涸,需不断添加染料;加热时间长,难以掌握染料用量,易溢出玻片,玷污实验台或地面等[5]。
另外加热会使石炭酸挥发,对人体危害很大[6,7],因此对抗酸染色法进行了改良,操作较为简单,染色效果较好。
3.1 材料与方法3.1.1 标本。
卡介苗涂片。
3.1.2 染色液。
5%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吕氏碱性美兰。
3.1.3 方法。
涂片加5%石炭酸复红覆盖菌膜,60℃水蒸气蒸染(60℃水浴箱)10min,水洗,3%盐酸酒精脱色1min,水洗,吕氏碱性美兰复染1min,水洗,干后镜检。
3.2 结果 卡介苗被染成鲜红色,细小杆状,单个或聚集成簇,背景蓝色,红色与蓝色对比度高,易于观察。
3.3 注意事项 涂片尽可能涂开,以使菌体分散便于观察;水蒸气蒸染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或过低染色效果不明显,温度太高使菌体破坏,过低则可能是染料在较低温度下不易进入菌体[5]。
以上改良后的几种染色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染料、易于观察等特点,可以取得比传统染色法更好的染色效果,提高了细菌染色的质量,简便的操作程序,不仅适用于微生物实验教学,也便于批量制作教学标本,值得在教学、科研、临床上的推广。
参考文献[1] 石佑恩.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2] 郑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细菌荚膜染色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3026-3027.[3] 古海瀛.细菌鞭毛染色意义〔J〕.海南医学,2003,14(3):12-13.[4] 任娅,张再蓉,马巨辉.细菌特殊结构染色效果的影响因素〔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1):126.[5] 陈文文,张维,沈况敏,等.恒温水浴加热染色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6):72.[6] 鲍桂乐,李仁道.两种抗酸染色方法的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5):5701.[7] 赵世鸿,叶迎春,夏世平.微波抗酸染色法的改良〔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29(6):5441.(本文通讯作者:钟毓娟)收稿日期2013-01-09(编辑 落落)颈椎病206例CT征象分析林忠伟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CT室,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CT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6例经临床与CT检查证实为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其CT征象。
结果:206例颈椎病患者经临床与CT检查可分为四型:(1)神根型82例;(2)脊髓型62例;(3)椎动脉型35例;(4)混合型2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