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九: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解析版)一、培优典例分析(一)鉴赏诗歌形象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
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
颔联中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
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
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二)鉴赏诗歌语言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藏”字,使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一联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之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清廉克己的志向。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游历路途的艰险;大风吹来,衣服挡不住寒意,说明他衣衫简朴至于贫寒。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徐昭玉案山房兰茂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请简要赏析“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两句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解析】首联“乐从容”是对朋友隐居生活的赞美,“第一峰”则是对其居住环境的称颂。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意思是:倚靠在枕头上就可以听到潺潺的泉水声,窗外云气缭绕,像龙在天空飞舞。
这两句用雨声喻泉声,将云气比作游龙,比喻手法拟声绘形,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颈联“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写朋友扛着长锄踏雪寻药材,托着腮帮看窗外青松翠绿,透露出作者的羡慕。
尾联“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直言享受这样的乐趣的知音的人并不多,我什么时候才能抱着琴寻觅他的踪迹呢?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渴望知音、希望隐居在乡野以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的愿望。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②。
【注】①洮河:水名,在甘肃。
②吐谷浑:敌军首领。
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军队的主动骁勇,战事大捷,振奋人心,所以全诗洋溢着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军队骁勇善战,战事捷报传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诗人想要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背景下,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本诗描写边塞独特风光,抒发作者从军的豪迈之情。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二、对点增分集训(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A2.(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
【解析】1.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绿’借喻指酒”错误,这不是借喻,是借代,这是以颜色代指物体“酒”。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误,“炉存火似红”,意思是“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
D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杜甫为叛军所羁押,又听到唐军新败的消息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愁苦之情。
故此题答案为A项。
2.本题要求答出“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用意”,考查对诗歌意境及诗句作用的鉴赏能力。
解答时可抓住意象来分析。
第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选用的意象主要有“云”“雪”“风”,其中“云”是乱云,“雪”是急雪,“风”是旋风,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的景象。
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从内容上看,这两句先写云后写雪,层次清楚,暗示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坐到急雪回风,这样就通过写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身处战乱之世内心的悲凉。
从结构上看,第二联所写之景是诗人看到的景象,照应了标题中的“对雪”二字,而雪急风大也意味着天气寒冷,因此就需要取暖的物品,也使诗人更加思念亲人的消息,因此这两句为下文写酒器、酒、炉火等室内景象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①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剌史。
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
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
②桡(ráo):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颔联写诗人归路所见。
一个“重”字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卢橘沉重而低垂。
卢橘硕果累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第四句写棕榈树高叶大,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树叶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
一个“风”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C.“烟波澹荡摇空碧”,写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寒烟似有似无,碧波共长天一色。
“淡荡”二字写出清爽闲适之情。
D.颈联对句中的“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点,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的瑰丽情景。
E. 尾联中前一句“到岸请君回首望”照应诗题中的“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后—句“蓬莱宫在海中央”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
请简要赏析。
【答案】1.BE2.本诗首联先是写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
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
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
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西湖晚归”画面,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解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应是一个“凉”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