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他。
胡腾说:“路德是日耳曼解放者。
”海涅说:“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人文主义的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日耳曼史上的奇峰……”材料二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共同作用。
(6分),比较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9分)作用: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不同:①德意志宗教改革追求个人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反映各阶层民众的需要;英国宗教改革追求国家自由,反映的是王权的需要。
②德意志宗教改革体现了民族主义与教权主义的矛盾;英国宗教改革体现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③德意志宗教改革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英国宗教改革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教随国定”;英国宗教改革则确立了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
它尽管发生了各种内部战争,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
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教阶制。
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
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材料二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密联合在一起。
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支持。
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
卡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
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
卡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旧制度与大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6分),说明欧洲大学在推动宗教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9分)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罗马天主教会神化了教权,迫,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天主教会是重要的封建势力;要推翻教会的特权地位,推动社会进步,必须进行宗教改革。
(2)作用:欧洲大学影响并推动着宗教改革。
大学教授凭借丰富的宗教知识,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大学教育有利于形成严谨的宗教改革理论;大学之间对宗教改革的论争,改变了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宰地位,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大学教育推动了欧洲各地宗教改革的发展,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
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
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6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9分)“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皇对德国的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条件: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导学号103840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
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
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
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
……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解启扬《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材料二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番大革命。
若把西方马丁·路德们的宗教革命来与相比,我们不能不说毕竟是中国禅师们高明些。
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只把人心的知见,完全从外在、他在的对象中越离,而全体回归到内在、自在的纯粹知见即心本体上来。
——钱穆《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
(7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8分)印度佛教的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思想(道家、玄学)的融合;佛教传统教派的弊端;魏晋南;统治者对宗教的提倡。
(2)否定权威的理性精神;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体心性)和精神自由;使新教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嘉靖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
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仆窃以为贿政之弊,易治也;始息之弊,难治也。
何也?政之贿,惟惩贪而已。
至于姑息之政,倚法为私,割上肥己,即如公言。
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
夫古者,大国公田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故仆今约己敦素,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所以救贿政之弊也。
查刷宿弊,清理逋欠,严治侵渔揽纳之奸,所以砭姑息之政也。
上损则下益,私门闭则公室强。
故惩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负者,所以足国也。
官民两足,上下俱益,所以壮根本之图,建安攘之策,倡节俭之风,兴礼义之教,明天子垂拱而御之。
假令仲尼为相,由、求佐之,恐亦无以逾此矣!——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期以来的社会问题。
(8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和目的。
(12分)(1)问,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国者政以贿成”“以成兼并之”概括即可。
第(2)问,结合对第(1)问中社会问题的回答,从政治、经济、文教三个方面社会问题:官吏贪污、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私家日富”“国匮民穷”。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杜绝贿赂,痛惩贪墨,倚法为公,从而建立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②经济上,清查流弊,“清理逋欠”,均粮足民,惩治“侵渔揽纳之奸”,并倡导节俭之风,从而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③文教上,兴礼义之教,以儒学的教化功能促进社会稳定,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
(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
(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
”然后再逐渐推广。
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
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面面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12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8分)新变化:由新旧书院并存到一律改为新式学堂;新书院聘请西方学者,中西兼学;教学面向;分门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
(2)影响:冲击了封建守旧思想;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培养实用性新式人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