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完整)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朗润.(rùn)应和.(hé)着.落(zháo)分歧.(qí)B.贮.蓄(zhù)粗犷.(kuàng)静谧.(bì)絮叨.(dāo)C.澄.清(dèng)霎.时(chà)吝啬.(sè)徘徊.(huí)D.憔悴.(cuì)匿.笑(nì)祷.告(dǎo)侍.弄(shì)2、下列成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咄咄逼人拈轻怕重神彩奕奕截然不同B.小心翼翼迫不急待怪诞不经花团锦簇C.家喻户晓大相径庭刨根问底见异思迁D.惊慌失错骇人听闻杞人忧天花枝招展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B.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持之以恒....,于 2012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C.他成为“学习标兵”后,表现更加积极,几乎每节课都肆无忌惮....地举手发言。
D.汪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赢得纪录电影的市场记录。
C.“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稷下学宫创立于2300年前,历经前后六代上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之一。
5、下面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C.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6、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最合适的一组是()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世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得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④一片冬日的阳光A.②③①④B.④②①③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观沧海》:__________,以观沧海。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3)《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
(4)《夜雨寄北》: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5)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
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面对落日触景生情,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回答)(7)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8)《次北固山下》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词的含义(1)俄而雪骤(________)(2)俄而雪骤(_________)(3)差可拟(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高贵的“伪证”①拜罗伊特小学校长多丽丝接到法院一张传票,要她到法庭作证,20年前,她是否收留过一个女人的私生。
传票上特意写明,您的证词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性质。
②看到传票上安迪的名字,一下子勾起多丽丝对往事的回忆。
③20年前的一天,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找到多丽丝。
女人俊俏的脸上有些倦容和疲惫,特别是她左边眉毛上的那颗黑痣,很妩媚。
女人让小姑娘站到一边,然后抽泣着对多丽丝说,这孩子的父亲是谁我至今不知道。
现在,我染上了毒瘾,要到戒毒所戒毒,请多丽丝小姐暂时收下这可怜的孩子,让孩子在这里上学,等我戒了毒,就来接女儿。
④多丽丝看了看不远处的小姑娘,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正不时向这边张望着。
不知怎的,就那一眼,多丽丝一下子喜欢上这位小姑娘。
多丽丝郑重地对这女人点了点头。
女人一下子紧紧地拥抱着多丽丝,感激的泪水流淌下来......⑤从此,多丽丝就将这个叫安迪的小姑娘带在身边。
安迪不仅懂事,而且学习很好在学校里,就像快乐的“百灵鸟”。
有时,她两眼泪汪汪地望着窗外,好像有什么心事。
多丽丝轻轻问道,想妈妈啦?安迪擦去脸上的泪痕,抬起头,甜甜地说道,不想,老师就是我的妈妈!多丽丝吻了一下安迪的脸颊,说道,真是可爱的孩子!多丽丝发现,安迪的左边眉毛上也长了一颗黑痣,像她妈妈一样漂亮。
⑥几年过去了,安迪考取了不莱梅市的重点中学,以后,她俩渐渐失去了联系。
⑦一晃,20年过去了。
如今多丽丝已担任拜罗伊特小学校长。
当她接到法院的传票时,感到很困惑,她不知道法庭让她做什么证。
⑧多丽丝如期来到法庭,在法庭上,她看到一个中年妇人,苍白的脸上,有一种茫然和无助。
当看到妇人左边眉毛上有颗黑痣时,多丽丝心里不禁一惊。
妇人看到多丽丝那一刻,脸上顿时显出一丝惊慌和不安。
⑨法官西蒙告诉多丽丝,有人指控你,20年前曾收养了这个毒贩的私生女,女孩名叫安迪。
现在,安迪被评为不莱梅市形象大使,请您作证,这个安迪是不是这个毒贩的私生女。
如果不是,安迪将担任不莱梅市形象大使;如果是,将取消这一称号。
听明白了吗?现在传被告人安迪到庭。
⑩被告人安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人,她俊俏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她左边眉毛上那颗黑痣,很妩媚。
那一刻,多丽丝真想冲上前去,紧紧地拥抱她,并喊到,安迪,我又见到你了,我的孩子。
但是,多丽丝很快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她努力保持了内心的平静。
她看到,安迪看到她那一刻,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⑪多丽丝将右手放在胸前,掷地有声地回答道:我以上帝的名义回答法庭,眼前这两个女人我都不认识,回答完毕!⑫被告席上,那两个女人紧绷的脸上,顿时闪烁着激动的神色,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⑬法官西蒙看了多丽丝好一会儿,用力敲响法槌(chuí),严肃地说道:证人证言有效,法庭宣布休庭。
⑭庭审结束了,法官西蒙走到窗前,眺望着遥远的天际,喃喃自语道:法庭是神圣的地方,无论是证人、被告人、还是原告,都不能欺骗法庭,但是,有一种证言,上帝都会原谅的,那里面蕴藏着一颗高贵的灵魂,它被上帝称为高贵的“伪证”。
1.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文章多次写到左边眉毛上的“黑痣”,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标题用“高贵”来修饰“伪证”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2、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
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
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
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
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
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
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
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
“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
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
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