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1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1)后来发生了分 qí():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莫怀戚《散步》)(2)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泰戈尔《金色花》)(3)在这种gan ga( )的处境中,我持续待了近一年。
(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
2、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分)(1)当白昼的一切迷雾都________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2)我们不能________于那片秋之收获,要把自己的汗水融入冬天的缓冲与再造,让我们憧憬的春天更富有魅力。
(3)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________,充满快乐。
A、消散沉醉五彩缤纷B、消逝沉醉姿态万千C、消散沉溺姿态万千D、消逝沉溺五彩缤纷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住宿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宾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的警示语和标志。
D.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4、古诗文名句填空。
(13分)(1)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__。
”兄女曰:“_______________。
” (《咏雪》)(2)《论语》中说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
(3)“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朝代,志南和尚的————中,写春雨的句子是————————————。
(4)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5)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6)《龟虽寿》中以老骥和烈士作比,表明自己也和他们一样老当益壮,仍然胸怀大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名著阅读。
(4分)乌龟请求老鹰教它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
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它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
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乌龟和老鹰》)这个小故事选自《》,作者是_________(填国籍)。
读了上面这个小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综合性学习。
(6分)家,是什么?落叶说,土壤是家;潮水说,海岸是家;夕阳说,天边是家;归燕说,鸟巢是家。
家,是游子心中日思夜想的天堂,是千万种事物的心灵归宿。
(1)读了上面的材料,请你也仿照上面的模式,说说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_______说,___________家;________是说,_________是家。
(2)七年级(3)班正在举行“我爱我家”语文实践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30字左右)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两篇选文,完成第7至15 题(1)秋天的怀念(12分)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7、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在横线上写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分)8、将第三段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9、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3分)10、1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二)三袋米的故事(17分)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
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
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
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
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
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
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
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
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
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
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
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
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4分)12.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
请你从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3分)13.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4分)14.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
”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
(3分)15.“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
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
(3分)三,古文阅读(一)(9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尊君在不.()(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元方入门不顾.()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8.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3分)(二)(11分)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第子,学遂为通儒。
19.解释加点的字。
(4分)(1)窃.入学舍()(2)听已.,辄默记()(3)冕因去.()(4)琅琅达旦.()2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2)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21.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启示?(3分)四、作文(选作其中一题,40分)22、题目:我终于战胜了_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文体不限。
②字数在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