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巢居, 干阑式 地面建 筑发展 系列示 意
1.2 奴隶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东周) 茅茨土阶(夏商)——瓦屋(周)——高台建筑(春秋) 廊院式——合院
河南二里头夏末一号宫殿: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 筑实例。廊院式布局,房屋为“茅茨土阶”。(如下图所示)
河南偃师商城: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内宫殿遗址都呈现庭院式 布局,内城1100mX740m。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成型阶段
木结构技术一 战国木结构榫卯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成型阶段
秦:建驰道,筑长城 显示皇权:规模宏大的都城、宫殿和陵墓。
阿房宫遗址夯土台基现存最大高度为12米,总面积达541020平方米。 这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
筑、重楼建筑和干阑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在类型上,城市格局、 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战国: 进入封建制度。城市建设繁荣(与春秋城市相比较),高台宫室盛行, 建筑技术(采暖、排水、冷藏、浴洗,砖瓦、木工等)进步。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成型阶段
高台宫室:秦国咸阳一号宫殿复原图
春秋: 瓦的普遍使用,高台宫室(台榭)出现,开始用砖。 秦都雍城宗庙遗址:由门、堂组成四合院,布局规整。瓦和瓦当,砖
与空心砖。 建筑装饰:“山节藻税” ,“丹楹刻桷(jue) ,”“楹,天子丹,诸
侯黝(you) ,大夫苍(青,深绿) ,士主(tou,黄色)”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成型阶段
战国~南北朝 在这一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成型。穿斗架、抬梁式、高台建
目录
10.建筑发展概况 11.城市建设 12.建筑类型、建筑技术与建筑制度 13.建筑教育、建筑设计机构和职业团体 与中国近代建筑师 14.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第 三 篇
现 代 中 国 建 筑
1949年~今
目录
15.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16.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17.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18.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 19.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课程相关信息说明
课程名称
中国建筑史
总课时计: 64 学时
课 程 类 别 必修课 学分
4
讲课: 64 学时
基本教材 参考资料
考核方式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 著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著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傅熹年 著 《营造法式》【宋】李诫 著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 著 《中国古代园林史》汪菊渊 著 综合成绩=30%平时成绩 +70%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 作业要求:A4的打印纸书写(为了统一装订、存档,请不要用其他纸张, 否则该部分成绩作废)
第 一 篇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特 征
1840年以前
目录
0.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城市建设 3.住宅与聚落 4.宫殿、坛庙、陵墓 5.宗教建筑 6.园林与风景建设 7.建筑意匠 8.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9.清式建筑做法
第 二 篇
近 代 中 国 建 筑
1840~1949年
1.2 奴隶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西周: 城市增多;宗法分封制度——等级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瓦和瓦当的发明和应用——摆脱茅茨土阶。 陕西凤雏西周建筑遗址(约3100年前) :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陶管和暗沟排除院内雨水。瓦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三合土装饰墙面。
1.2 奴隶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第一
章: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内容提要
• 1.1 原始社会建筑 • 1.2 奴隶社会建筑 •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发展分期:
1. 创始阶段(原始社会中晚期,奴隶社会) :新石器时代,夏、 商、周 2. 成型阶段(封建社会初期) :战国一南北朝。 3. 成熟阶段(封建社会中期) :隋唐,宋辽金 4. 程式化阶段(封建社会晚期) :元、明、清
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有人推测,巢居也可能是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
种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1.1 原始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创始阶段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定居 黄河流域: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木骨泥墙) 长江流域:巢居——地面建筑(干阑式),榫卯连接。
封地面积大小,按《周礼·大司徒》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 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 诸男之地封疆方一百里。
分封制度是西周到秦以前政治制度的基础,秦统一后,虽然以郡县官 僚制为核心,但分封制仍然被各代有限度地继承下来,直到清末才彻底废 除。
1.2 奴隶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1.1 原始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穴居记载: 《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
风雨。” 《礼记·礼运》载上古时“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孟子·滕文公》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1.1 原始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巢居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
穴居—木骨泥墙 地面建筑发展系 列示意
1.1 原始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创始阶段
图1 河南偃师汤泉沟原始穴居复原图
(杨鸿勋复原,引自侯幼彬《北方汉族宅第建筑》)
半地 穴窝 棚式 房屋
1.1 原始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创始阶段
木骨泥墙地面建筑, 木骨架以捆扎法连 接。
1.1 原始社会建筑——创始阶段
宗法制度:
西周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 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等。
分封制古称分邦建国,由周朝所创立。这是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思想指导下,让被封建的诸多邦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保护周王室 的政治屏障。
周初分建的71个邦国中,周王的亲族与同姓就占了53个。封国远近按 照血缘的亲疏而定。各封国诸侯的禄爵,按受封面积列为公子弟。卿大夫封地叫“采”或 “邑”,士是贵族最低的一等,不再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