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汤新用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出现水疱,约为扁豆或手指盖大小。初起为鲜红色,逐渐变暗 红或暗紫红色,可相互融合,红斑可中心消退,形成环状,或出 现水疱如彩虹状。水疱若呈血腥时称出血性猫眼疮。自觉疼 痛,略有瘙痒。(2)发病急骤,好发于指缘、手背、足趾、足背及 大腿后侧部,常呈对称性。(3)青年女性发病较多,寒冷季节 多发。(4)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细胞水肿,渗出明显者可见表 皮下水疱形成;真皮水肿,小血管扩张,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早期为嗜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晚期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 胶原纤维明显肿胀。 1.3证候分类 中医辨证为寒湿阻络:症见皮疹暗红,遇寒
(收稿日期:2009—12—16)
万方数据
服上方巩固治疗半月,溃疡痊愈。 4口服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 陈某,女,31岁,2007年3月15日初诊。述1 a前曾使用 米非司酮片联合米索前列醇片药物流产成功1次。1个月前, 因怀孕再次使用米非司酮片联合米索前列醇片流产,B超检
(烊化),炙甘草6 g。服药3剂后,流血减少,9剂后阴道流血 已完全停止。随访3个月,月经规律,月经鼍正常。
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3剂,水煎服,每日l剂。二诊(8月12日),自述服药后,头痛明 显减轻,头晕、恶心消失,小腹胀痛减轻,月经已干净。舌质淡, 苔薄白,再守上方服3剂,头痛消失。停服药物。三诊(8月30 日),自述昨天因受凉又出现头痛发作,畏寒,查舌质淡,苔薄 白,脉浮紧。治以温阳散寒,祛瘀止痛。处方:防风9 g,当归
18
g,川芎9 g,桃仁6 g,炮姜6 g,炙甘草3 g。3剂,水煎服。 d,服二诊方,
3垢再次来诊,诉头痛症状消失。嘱下次经前3
论断,指出脑和心在神经系统调节方面的密切关系,结合现代 医学对本病机制论述来看,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却与脑中风后 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有关心],而中风的发生在中医学来 看主要与风火、痰瘀、亏虚等因素有关,急性期一般以风痰上 扰、痰热腑实多见,其中尤以痰热为主要因素[3],故二者合治, 应以通腑泻浊、养阴宣阳为主。心主血脉,脑为奇恒之府,二 者均以宣通畅达为用,若痰热内盛,风痰窜扰,上闭清窍而神 明失用,出现神昏失语、痰声漉漉、肢体偏瘫诸症;而中阻胸阳 而阳气不展,故见胸膺疼痛、时隐时现、胸闷呕恶等症。故笔 者治疗此病选用伤寒论中善于通腑泻浊的小承气汤加减,方 中大黄、JII厚朴、枳实具有通腑泻浊,推陈出新的作用,又以黄 连泻心火,切中脑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热毒痰瘀阻滞的病 机[4],痰浊郁久,邪热内生最易耗伤阴液,故配以养阴清热的 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增补阴液,又虑苦寒伐阴,故又使用
奶等发物之品。 2.2对照组采用酮替芬1 mg,bid;泼尼松10 mg,tid等治疗。 2.3病程2组病例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1 a后观察 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第2年 不复发;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次年部 分复发;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自觉症状无明显减轻,第2 年发作如前,且仍有新疹产生。 3.2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 55.88%。见表1。
6
g,炮附子3 g,炙甘草3 g。连服6剂,患者畏寒症状减轻,胸
痛症状发作减少。继用原方加减,再服药20余剂,症状消失。 随访1年余,症状未再发作。治疗中所服西药未停。 3下肢静脉曲张破溃后久不愈合 李某,男,60岁,于2006年8月21日初诊。患者右下肢 静脉曲张11 a,出现右小腿内侧下1/3处皮肤溃疡3个月。 自述入夏以来,患者右小腿静脉曲张处皮肤擦破致臁疮。皮 肤发痒,有少量出血及渗液,未治疗。半月后,皮肤破溃逐渐 加重,并出现疼痛、红肿,经当地医院给酒精及其他消毒液外 用,并口服消炎药物治疗近2个月,疼痛消失,仍然流水,不能 敛口。今要求中医治疗,查体:右小腿内侧静脉曲张处,有一 长约4cm的皮肤溃疡面,创口内陷,创面肉色灰白,渗出液色 清。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脉细弱。诊为臁疮,辨证为脾 气虚弱,气机运行不畅,瘀血凝滞。治疗外以生理盐水冲洗, 能升清生津的葛根,一则合增液汤共补阴液,二则葛根善走阳 明,能通达阳明腑气,畅通胸中气机,扫去阴霾,全方合用,具 有通腑泻浊、养阴生津、宣通阳气之功效,痰浊内闭、阳气郁滞 为脑心综合征初始阶段的主要矛盾,而加味小承气汤能紧扣 病机施治,故能大大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
g。
文献标识码:勉89.1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7一0044—02
因患急性心肌梗死行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支架植入术,术 后支架贴壁良好,血流通过正常。出院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 调脂、扩冠等6种药物。出院1个月后,患者有时感胸部疼 痛,时间为30 min左右,每于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发作。口服西 药治疗半个月,仍然发作。症见:面色自,肢端发凉,舌质黯有 瘀点,苔白滑,脉沉涩。诊为胸痹,证属心阳不足,心脉凝滞, 瘀血内阻,而致冷痛。治宜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 减:当归24 g,川芎12 g,桃仁9 g,红花9 g,丹参15 g,炮姜
g,
白鲜皮10 g,红花10 g,地肤子10 g,甘草5 g,大枣5枚。服 法:上方加水500 mL水煎服取汁100 rnL口服,早晚各1次, 每日1剂。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海腥、虾、蟹、牛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7--0045--02
寒冷性多形红斑为急性皮肤炎症性疾患,皮疹成多形性, 好发于寒冷季节,女性多于男性,以10~30岁年龄组发病率 最高,多发于手足部及大腿后侧部,自觉瘙痒疼痛,影响工作 和休息,而且每年冬季常易复发,西药疗效不甚满意。笔者采 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36例,取得了较为满 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均为2000年12月~2007年12 月门诊患者。其中男15例,女55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30 岁,平均年龄20.5岁;病程最长6 a,最短的1个月。随机分 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史、临床 症状、理化检查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具有可 比性。 1.2诊断标准 (1)皮损初起为红斑,略高于皮面,以后中心
g
加重,手足厥寒,形寒肢冷,自觉瘙痒疼痛,小便清长。舌质 淡,苔白,脉沉细或缓。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当门四逆汤加味治疗,组成:当归10 g,桂 生肌散外敷包扎,每天换药1次。内服药以生化汤加减,当归
24 6
g,川芎12 g,桃仁9 g,川牛膝12 g,肉桂9 g,红花9 g,炮姜 g,炙甘草6 g。治疗3周,疮面基本愈合。停止外用药物,又
与对照组比较,‘P<O.05
4讨论 寒冷性多形红斑病因可能为机体受寒后,对冷发生的异 常反应,引起某些炎性介质释放,沉积在血管内皮,引起循环 障碍后所致;也可能由于外源性感染因子引起患者产生异常 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冷球蛋白、冷凝集素),形成抗原一抗 体结合所致的变态反应而成,患者血中IgG增高及循环免疫 复合物增高也提示本病为一免疫反应性疾患。西医治疗无特 殊治疗方法,仅对症进行治疗,予以抗组胺类药物、皮质类固 醇激素等治疗。但这些药物有嗜睡、引起消化道溃疡等副作 用。本病属中医“猫眼疮”的范畴,因其疹形如猫眼而得名。 病因为素体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复感寒湿之邪,伤于经络,血 查证实宫内未再见妊娠囊。近1个月来,患者阴道仍出血不 止,量少,淋漓不断,有小腹隐痛。查面色咣自,舌质紫黯,脉 弦涩。为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中医属产后恶露不绝。证 属气虚血瘀,给以生化汤加减冶疗。当归30 g,川I芎12 g,益 母草15 g,桃仁9 g,炮姜6 g,炒蒲黄9 g,艾叶9 g,阿胶12
2010年第31卷第7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45
当归四逆汤加昧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36例
胡建农 (江苏省金坛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江苏金坛213200)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加味;多形红斑;变态反应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758.61 枝10 g,白芍10 g,细辛3 g,通草3 g,制附子10 g,丹参10
[2]万荣开.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518.
[3]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 [4]简艳红。何琪.黄连解毒汤对脑出血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研 究[J].新中医,2008,40(11):50.
(收稿日期:2010—03—31)
万方数据
云南中医(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濮阳457000)
关键词:生化汤;临床新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B 每日服1剂,月经干净后停服。一般每次服9剂。如此调理4 个月,头痛未再发作。观察1 a,亦无反复。 2支架植入后胸痛 杜某,男,52岁,于2007年1月9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 生化汤是《傅青主女科》中的方剂。由当归8钱,川芎3 钱,桃仁14枚,炮姜5分,炙甘草5分组成。本为产后方,笔 者应用其化瘀生新,温经止痛的功效,治疗阳气不足,瘀血内 阻之疾病,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脑垂体术后头痛 赵某,女,36岁,于2004年8月9日初诊。患者1 a前因乳 汁分泌过多,发现脑垂体瘤,在北京天坛医院手术治疗。术后 乳汁分泌过多症状消失,但出现头痛,每于经期或受凉后发作。 经口服西比灵、颅痛定片、调节神经药物及静滴甘露醇等治疗8 个月,症状无明显缓解。初诊时正值经期第3 d,头痛剧烈,伴 有头晕、恶心、小腹胀痛,月经色黯有块。舌质黯,苔白,脉细 涩。考虑为术后体虚,阳气不足,不能上达,经脉失于温煦,血 行不畅,瘀血内停,络脉不畅,阻塞清窍。辨证为阳气虚弱,瘀 血内阻。治宜温阳生新,化瘀止痛。应用生化汤加减。处方: 当归24 g,川芎9 g,桃仁6 g,炮姜6 g,炮附子3 g,炙甘草6